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

造纸、拓碑与文字传播 | 东西™笔记No.2

时间:2019-11-13 00:59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原标题:造纸、拓碑与文字传播|东西™笔记No.2纸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吗?我们是否正在跨入无纸化的时代?8月31日,新京报文化品牌“东西工作室”
原标题:造纸、拓碑与文字传播 | 东西™笔记No.2

纸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吗?我们是否正在跨入无纸化的时代? 8月31日,新京报文化品牌“东西工作室”携手北京SKP RENDEZ-VOUS书店,联合主办了“东西系列”沙龙的北京站第二场活动“纸知道一切”,辛德勇、赵丽红和一岸与大家聊了聊这个话题。

撰文|肖赫曦

纸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吗?造纸术与印刷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是否正在跨入无纸化的时代?宋体字是如何诞生的?无论如何,纸的发明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持续。

8月31日,新京报文化品牌“东西工作室”携手北京SKP RENDEZ-VOUS书店联合主办了“东西系列”沙龙的北京站第二场活动“纸知道一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赵丽红,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创始人一岸,和大家聊了聊关于纸的那些事。

纸究竟是不是中国最早发明的?

前段时间,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位老师因为对四大发明的非议而遭到学生举报,并受到了相关处罚,这在网上引起了沸沸扬扬的争论。争论点之一在于,四大发明究竟有没有创新,造纸术是不是中国的独创?

赵丽红认为,如果将纸界定为由植物纤维制成的工具,那么纸确实是中国的发明创造。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由麻类纤维制成的纸,也就是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有些学者则认为,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原始的,以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的纸板。其后,造纸技术日臻完善,甚至有了“纸寿千年”的美誉。

虽然西方也有用于书写的媒介和载体,如羊皮纸、莎草纸等,它们承担着和中国纸近似的功能,但这些媒介不同于中国的纸,它们的制成技术不同于中国的造纸术,如莎草纸只是用植物本身稍微加工而制成的纸,类似于中国的竹简。中国汉朝时期的造纸术是将植物纤维打碎、磨细,制成纸浆,再将纸浆晾干,从而制成纸。我们之所以将羊皮纸和莎草纸等西方纸称为纸,只是因为翻译上的便利和它们近似纸的功能,从本质上来说,这些纸和中国古代所造的纸不是一回事。

古埃及的莎草纸

早期的纸并非用于写字

纸究竟是什么?辛德勇和赵丽红都认为,正如“纸”字的绞丝旁所示,纸最初就是一种丝织物,形成于西汉时期。但是,早期的纸,与我们如今日常所习认的纸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从应用的范围来看,直到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纸都不是用来书写文字或者绘制图画的。

辛德勇认为,早期纸张的主要功能很可能是用于包装物品,比如用来包裹易碎的物品,防止其在搬运过程中发生碎裂。现在出土的众多早期纸张中,只有天水放马滩纸是用于承载信息,绘制地图的。

天水放马滩纸

当时用于文字书写的竹简、木简、木椟等,宽度有限,无法用于绘制篇幅庞大的地图,只有纸的延展幅度较大,可以容纳一整张地图,所以天水放马滩纸被用作绘制地图。但是,辛德勇认为,这种特殊领域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和特殊性,并不能说明纸张已被普遍地用于承载文字和图画。

拓碑技术如何影响文字传播?

辛德勇指出,正是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进,使得纸张开始较多地应用于文字的书写和图画的印制。到两晋时期,纸张开始逐步取代竹简和木简。如果说西晋时期尚且还有竹简、木简等其他书写载体,东晋时期竹简和木简已经完全被纸张所取代了。

东晋南朝之后,书籍开始大量增加,除了纸张的普及之外,传拓技术的发展也是书籍数量增多的原因之一。辛德勇认为,虽然两晋时期严格意义上的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出来,但如果放宽对印刷术的界定,拓碑技术也可以算作是广义上的印刷术,它实际上起到了印刷的作用。当然,从本质上来说,传拓技术和雕版印刷术是完全不一样的技术,它不能和雕版印刷书混为一谈。

传拓技术和纸张的普及,大大改变了文字的传播形式。东汉时期,普通人如果想要阅读熹平石经的原本,只能坐车去洛阳城里看。有拓印技术之后,可以通过拓印制作拓本,在远方的人如果想要了解原本,只需要阅读拓本便可。

熹平石经

在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出现之后,拓碑这种技术也没有走向消亡,而是作为印刷术的辅助形式而存在,主要用于字帖和地图一类的印刷。这是因为地图篇幅较大,如果采用雕版和活字印刷,只能通过不同版块的拼接,才能完成一整张地图的印制。同时,拓碑可以用于公开场合的使用,例如宋代的石刻地图,一般放置在州府的县学里供读书人使用,只要能买得起一张纸,便能去将石碑上的图拓印下来,保存图上的信息。

宋体字是如何诞生的?

辛德勇指出,雕版印刷术正式诞生于唐开元年间。在这之后,雕版印刷书逐渐被引入上层文化领域——后唐的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经书,除了孟子之外,其余十二经都印制了。

经过五代年间的发展,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术迅速得到了普及。但是,从北宋到元朝时期,书籍一般由白麻纸和黄麻纸制成,这种纸的特点是粗纤维多,质地不均,纸张表面不平滑,但同时也有强度和硬度较大的优点。

黄麻纸

在元明之际,造纸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白棉纸和黄棉纸开始用于书籍的制作。这种纸相较黄白麻纸,在印刷上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其粗纤维少,质地均匀细腻,印于其上的文字和图画相当清晰。但另一方面,这时候的字体开始变得松滑,不如宋刻本和元刻本的字体那般挺拔俊俏。

从正德到嘉靖年间,字体的形式经历了一定程度演变,在万历年间,宋体字正式定型了。与宋版和元版字体不同的是,宋体字几乎不像是人手书而成的。

字体的定型和纸张成本的降低,使得书籍的印制效率大幅提高。从万历年间开始,民间流传的书籍数量越来越多,正是在这一时期,书籍真正走向了民间,走向了普通人家。

与此同时,书虽然越印越多,但书籍的质量开始变得参差不齐。辛德勇指出,清朝时期有个说法“明人刻书而书亡”,这是指明朝人虽然刻了很多书,但在刻书的过程中使书的内容发生了很不好的改变,许多人刻书的时候随意地改动书的内容。而且,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书商们为了多卖书谋利,编了许多所谓的“大全”书,把各种乱七八糟的内容全都集合在一本书之内,不顾这些内容是否准确。

《本草纲目》就是这一时期出版大潮的产物。书中的许多内容荒诞不经,比如人的粪便可以治病等。因此,辛德勇认为,这本书的体量远远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担的工作量,李时珍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写出如此庞大的一本书。

作者丨肖赫曦

编辑丨张婷

校对丨薛京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