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当代孟小冬”王珮瑜:一个让全国戏校破例的

时间:2020-05-23 15:47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王珮瑜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喜欢京剧,另一种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而她,想让第二种人知道自己喜欢京剧。73年前,在上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王珮瑜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喜欢京剧,另一种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


而她,想让第二种人知道自己喜欢京剧。


73年前,在上海的一场大型赈灾义演中,有一位被叫为“冬皇”的进行压轴演出。


“冬皇”就是被称为是中国京剧史上第一女须生---孟小冬。


那一场演出,出售的最高票价是50万法币一张,但是后来被炒成了500万。


为了听戏,那几天上海滩的收音机都卖得脱了销。


​有人评价她:“在千千万万人里是难得一见的,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


2018年,同样的舞台,同样的演出再次上演。


而这次的“坤生”就是王珮瑜,当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余派的第四代传人。


她说,我登上这个舞台只为了和她对望一眼。

“当代孟小冬”王珮瑜:一个让全国戏校破例的女人

王珮瑜出生于普通家庭,她与京剧本无太大的联系。但是她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艺术天分。


她8岁的时候唱了一曲《新木兰辞》,当时恰巧被台湾著名制作人凌峰听到,便邀请她去给自己的纪录片配乐。


有点小飘的王珮瑜被家里人说“你要是能把京剧唱好了,那才是真的厉害。“


不久后,王珮瑜便开始苦练京剧,几个月后她就获得了省票友大赛的第一名。

“当代孟小冬”王珮瑜:一个让全国戏校破例的女人

14岁那年,上海戏曲学校时隔十年再次开设京剧班,王珮瑜听说后就兴奋的去报了名。


她考试的时候一路披荆斩棘,当她觉得录取十拿九稳的时候,却在录取名单中没有找到自己。


虽然王珮瑜的专业素养受到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但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专业戏校没有培养过女老生,经过反复的斟酌,谁也不想开这个先河。


王珮瑜不想放弃,她铁定了心想要去上海戏曲学校。


她为自己写了一份自荐书,她在信中写到“不论成败,都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京剧事业。”


王珮瑜的母亲拿着这份自荐书和她的所有奖状,在上海市文化局门口等了3个多小时,找到了上海文化局的局长。


局长被王珮瑜打动了,他愿意为此破例。


“冲着你们的这股冲劲儿,我开个绿灯,但有个条件,先试课一年,一年后如果跟不上,那还得退学。”


就这样,王珮瑜成为了上海戏校92京剧班的第54名学生,也成为了建国后国家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


她的入学也让全国各大戏剧学校的老生专业陆续修改规定:招生不分男女。


就在王珮瑜入学的当天,报纸上还刊登了一篇题为《上海戏校破格招收女老生》的新闻。


入学之后的王珮瑜,马上就遇到了困难。


学戏是要从小吃苦的,王珮瑜进入戏校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基本功训练。所以骨头要比同龄孩子硬的多。

“当代孟小冬”王珮瑜:一个让全国戏校破例的女人

当其他人都可以用额头触碰到脚尖,她却连手都不能碰到脚。


为了能赶上大家,她准备把之前没吃过的苦全都加倍还回来。


她开始拼命的练功,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习扫堂趴虎、抢背吊毛、圆场把子。


“我每天练习手腕长达5小时以上,家中的报纸和皮椅都经受了我的敲打。先用废报纸摞成厚厚一摞,在完全没有弹力的报纸上不停地匀速击打,直到击穿,再做一摞继续敲;报纸用完了,就用餐厅的皮椅当作鼓继续敲,仅有四把皮椅,敲坏了两把,正准备拿第三把练,我爸说什么也不肯了。就这样,把’手腕’练了出来。”


1年后,王珮瑜去天津参加比赛,唱了孟小冬的《搜孤救孤》。


后来,梅葆玖先生拿着王珮瑜的照片说:“上海戏校出了个小姑娘王珮瑜,唱得真好。”


两年后,王珮瑜又去北京演出。京剧名家谭元寿听完王珮瑜的《文昭关》评价到:“这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孟小冬吗?”


后来梅葆玖竟公开评价王珮瑜:“嗓子宽,有阳刚之气,更难得的,是她的规范和准确,当今余派第一人。”

“当代孟小冬”王珮瑜:一个让全国戏校破例的女人

从此,王珮瑜就有了“梨园小冬皇”、“当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的光环。


在陈凯歌的《梅兰芳》中,有梅兰芳与孟小冬对唱《游龙戏凤》的情节。


梅葆玖先生配唱梅兰芳,而配孟小冬的正是王珮瑜。


梅葆玖说:“当下能给孟小冬配唱的,唯有王珮瑜。”


后来,王珮瑜一路顺风顺水。


20岁之前拿遍几乎所有京剧大奖,5年后就担任了上海京剧院任一团副团长。


她说:“年少成名,起步都比别人早,获得的鲜花掌声比别人多,一路都没有受过打击没有受过挫折,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对世界有过低的认识,对自己有过高的估计。”

“当代孟小冬”王珮瑜:一个让全国戏校破例的女人

2004年,王珮瑜离开了体制。


当时的媒体报道写的是"王珮瑜扔掉了铁饭碗"。


她拿着自己所有的积蓄,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组建了自己的团队。


进入市场后,王珮瑜碰壁了。


两年之后,合伙人离开了她,工作室也变得摇摆不定。


她自己也开始变得微微发福,唱功倒退。


无奈,她选择回归体制内。


真正让王珮瑜长大的,是在2008年。


她的恩师因病去世,老师在临终之前对她说:“老师不能陪你走了,你以后要靠自己了。”


那一刻,王珮瑜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也学会了包容和接纳。


2010年,王珮瑜成立“瑜音社”,开始用大众喜欢的方式让大家重新认识京剧。


她开始参加《奇葩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同一堂课》,她追求最大程度的曝光,她的微博粉丝也从几万蹿升至将近200万。

“当代孟小冬”王珮瑜:一个让全国戏校破例的女人

有人问她:“你再这么搞下去,京剧还是京剧吗?”


她说:”我做的那些创新无非是传播方式上的创新,我们说京剧是一个程式化的艺术,有它很多不能变的底线。你可以跨界可以学习,但你回到戏台上,依旧要唱西皮二黄。“


同时,她给自己的新定位是“做最古老的传统艺术,最时尚的演绎者”。


三年前,王珮瑜在一档节目中教一群三四年级的孩子学习京剧。


几天之后,孩子们汇报演出,一个平时特别闹腾的小男孩儿上台说:


“一开始吧,就觉得京剧没什么意思,那是我爷爷奶奶才喜欢的东西,通过三天的学习我爱上了京剧。我现在暗下决心,我想以后好好学京剧,成为一个专业的京剧演员。”


也是这些话,王珮瑜觉得她做的这些都值了。


终有一天,大家不会因为喜欢王珮瑜而认识京剧。


而是因为喜欢京剧认识王佩瑜,认识千千万万的京剧大师。


让京剧真正“出圈”。


部分资料来源:

王珮瑜:传统艺术的复兴,已经来到

王珮瑜:我是女生,我唱老生

王珮瑜:我还在努力,从未停滞

王珮瑜:从传承者到传播者,我希望做京剧的一扇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