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薇娅卖火箭、B站放卫星,民营航天做“贴牌”生

时间:2020-07-31 16:06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文 | 华商韬略 张伟 时代需要偶像,偶像引领潮流。当科技狂人马斯克用1200颗卫星组成的星链来表达改变世界的愿望时,火箭、太空、卫星等

 文 | 华商韬略 张伟

时代需要偶像,偶像引领潮流。当科技狂人马斯克用1200颗卫星组成的星链来表达改变世界的愿望时,火箭、太空、卫星等元素构成的科技故事,也在中国落地生根。

带货一姐在直播间卖起了火箭,开启了火箭的直播电商元年;满屏鬼畜、弹幕纷飞的B站,也发誓要把“哔哩哔哩视频卫星”送入太空。

而早在2018年,阿里巴巴就发射过“糖果罐号迷你太空站”和“天猫国际卫星”,据说目的是让购物者在“双十一”能够开启宇宙级玩法……

航天产业商业化的中国进行时】

与美国等航天产业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比,中国的航天产业商业化不仅起步晚,商业化程度也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一直是由国家队扶持,依托于国家拨款和做国家项目的航空航天事业,并无动力去开拓商业市场。

这片市场空白,直到民营航天企业的出现,才得以填补。

社会资本可以参与航空业的发端,是在2015年。彼时,《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规划》的出台,允许市场化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到航天领域。

而正是从此之后,长光卫星、蓝箭航天、九天微星、天仪研究院、星际荣耀、银河航天、凌空天行等商业航天企业,先后拿到了融资,并获得了运载火箭和商业卫星的发射机会。

国内航空产业的商业化进程也正是从此时才开始起步。

业内人士将入局者描述为“贴标”。设备制造商负责为客户代工,出厂时贴上品牌的 Logo。“贴标”意味着企业往往不具备真正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

对于这个新兴市场的绝大多数玩家而言,他们的入局并非看重航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向来代表了科技前沿的航空航天领域,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秀场。

“无航天,不科技”,似乎只要与航天沾边,就领到了高科技的通行证。

火箭或卫星的上天,并非是基于应用层面的考量,更像是一场以科技之名的营销。

公仔上天,并不能驱动业务的跨越式发展;但作为超级流量入口,其品牌效应和营销价值却日益突出。

不过,在当下,“贴标”的存在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对于主营业务盈利遥遥无期的民营航天企业而言,相关科技企业的订单,是现阶段维持它们生存的重要业务支撑。

尽管一两百万的订单单价,并不能真正支撑起民营航天企业的主业,但全新的市场和崭新的模式,可以作为除了融资之外的另一种输血的途径而存在。

【中国航天业的商业化运营未来在哪里?】

热闹总会冷却,喧嚣也会散场。可以预判的是,当商业化的卫星发射、火箭上天越来越频繁,其营销价值也一定会越来越衰退。到那时,蜂拥而上的热闹,或许终将回归理性。

航天业的商业化运营是否有未来?它的未来在哪里呢?其实,沃尔玛已经给出了答案。

20世纪80年代初,“零售业巨头”沃尔玛投资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建立了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使其分布在全球的每家商店都拥有自己的终端,并通过卫星与总部相连。

通过卫星通信系统,沃尔玛的数据中心与供应商也建立了联系,形成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使沃尔玛超市不会发生缺货情况。

同时,厂商通过运营系统可以进入沃尔玛的分销系统和数据中心,进而得到供应商的商品流通动态信息,并以此安排生产和供货。

沃尔玛的卫星通信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发射卫星之前,沃尔玛的销售额平均每年为84亿美元。而卫星系统建成10年后,年销售额很快升至936亿美元;20年后,这一数字达到了2880亿美元。

噱头之后,航天业的商业化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企业经营层面的变革。只有当卫星不再是故事,而是真正成为企业技术变革的驱动所在,航天市场的商业化才堪称成熟。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