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社会 >

电视文化情感类节目的传播创新与共同体建构(2)

随着大众传播环境的变化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没有人际传播的需求,就没有大众传播的可能,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一切其他类型的传播包括大众传播事实上都是围绕人际传播、服务于人际传播的,都是人际传播的延伸形式或扩展形式。[4]《朗读者》作为一档电视节目,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节目中设置了与被邀嘉宾的谈话交流环节,通过此环节营造人际传播的氛围,对人际传播的深度挖掘来扩大大众传播的效果,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从而使节目达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播效果。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5]当然,人际传播包含了各方面的内容,面对面的传播是人际传播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也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是在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朗读者》节目抓住了时代和群众的需求,塑造文化传承的情感纽带,用真实的嘉宾故事打动受众。董卿在访谈室与嘉宾的交流沟通属于面对面的传播,双方均处于同一时空中,能够直接感受到对方的表情和声音,这主要利用了语言媒介和动作、表情、辅助语言等非语言媒介来传播信息。

面对面人际传播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在节目中嘉宾与主持人面对面进行沟通时,此时传播者与受传者不断地相互交换角色,每一方都可能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来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传播内容或者是传播方法,并且也有利于观众直接了解被访者在生活中最普通、真实的一面。在第二季第五期以“等待”为主题的节目中,嘉宾通过分享“等待”的故事来告诫我们“等待”是我们和时间之间的一场博弈,“等待”的不可知性也是一种考验,除非到达终点,否则没有人能够评价“等待”的价值。当主持人董卿和演员张一山访谈交流时,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向观众传递的是一种轻松的氛围,张一山在节目中向大家分享了他等待的故事,如何从童星蜕变成实力青年演员,把本来属于人际传播的个人隐私经过大众传播而放大,吸引观众的眼球。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迅速变化的媒介环境之中,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大众传播就发生了。[6]而电视媒介在信息传播活动中影响最普遍,作用最强大。

(二)文字媒介与电子媒介相融合

人类文明先后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四个传播时代,媒介的使用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媒介是传递信息的载体,电视媒介不仅能够传播文字、声音、画面,还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信息及时地传到四面八方,速度之快、感染力之强、覆盖面之广,若不经过专门录制,传播内容稍纵即逝,很快便会消失。而文字虽然克服了声音的转瞬即逝,将信息有效地保存下来,使受众获得反复接触的积累效果,但却无法给受众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因此,无论是报纸、书籍、电话还是传统广播电视,其功能都是单一的,相互之间缺少兼容与连接,而数字技术把分散发展的文字、声音、画面、影像媒介都整合到了一个有机互联的传播系统中,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的大融合时代。[7]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多媒体时代。

《朗读者》节目借助电视影像的传播加入了经典的文学读本,例如《老人与海》《冰心散文》《朝花夕拾》《朱自清散文集》《平凡的世界》《我与地坛》《堂吉诃德》《汪国真诗集》《海燕》《红楼梦》《礼记·大学》《牡丹亭·惊梦》……每一期的嘉宾都会亲自带着读本同观众一起分享。书籍是知识和文明的传播,其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形式,但书籍的传播受文化程度的制约,而这部分人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受众群体。

电视媒介运用动态演示,对受众的冲击力和感染力都特别强,相比文字媒介,它画面感更强,它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电视综艺节目极少有涵盖文学作品和经典书籍的,《朗读者》节目受到追捧的原因离不开它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文化的大餐,节目为观众推荐的文学书籍,通过诵读的形式,使观众在放松自己疲惫身心的同时,又获取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相融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