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社会 >

千期梨园正青春——论《梨园春》的创新(3)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年,《梨园春》倾情打造,推出了“中国真有戏”特别播出季,盘点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戏曲的优秀成果,探寻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戏曲的文化地标,聆听改革开放40年来中原文化前进的足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中国真有戏。

五、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

柏拉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传播归根结底就是讲一个好故事。中国戏曲是最善于讲故事的一种艺术,且有着“高台教化”的作用,一部好戏总是思想深刻、精神充盈,能够让观众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往往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以及新时期以来的许多优秀剧目,都是通过讲述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生动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

《梨园春》在节目呈现上深度挖掘并讲述普通戏迷追梦的故事和艺术家台前幕后的故事,传递“仁义礼智信”的社会正能量。每一个来打擂的选手,不仅要唱戏,也讲述他们的人生百态,讲述他们梦想背后的故事。其中“煤矿工人周雷达梨园寻梦,从地下千尺的矿井站到了最璀璨的舞台”“病重的刘凤彩为了人生信仰登上擂台,留下了弥留之际最闪光的瞬间”等,通过对选手背后故事的讲述,让节目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们常常能看到艺术家在台前精彩的表演,却很少能看到艺术家在台下的奋斗。栏目把镜头聚焦在艺术家身上,全方位地展示艺术家台前幕后的故事。“让爱住我家”,讲述豫剧表演艺术家、感动中国人物王宽救孤、育孤的大爱故事;“薪火相传梨园情”讲述河南戏曲名家师道传承的故事;“人间长留玉生香”讲述一代豫剧宗师常香玉先生爱国义演的故事和“戏比天大”的信仰;“丹凤红梅春常在”讲述一代越调宗师申凤梅先生“宁可死在舞台上不愿死在病床上”的那种对舞台和观众的敬重……通过讲述,全方位展示了艺术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对观众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

通过这类故事的讲述告诉观众,戏曲故事多、戏曲很欢乐、戏曲很温暖。习主席说“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栏目通过这一个个戏曲的好故事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这块儿小小的电视荧屏充满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于中国文化的觉醒、复兴、整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空前加大。《梨园春》创办24年来,立足河南,走向全国,面向世界,一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锋队。

“梨园飞歌”是《梨园春》为推广中国戏曲,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倾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活动,目前已走进澳大利亚、委内瑞拉、巴西、英国、俄罗斯等国家。悉尼之行开了中国电视戏曲栏目跨国跨洋直播的先河;南美巡演搭建起一座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走进英国、俄罗斯,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发展。

每一次的“梨园飞歌”在节目的选择上都倾向于国外友人能够看懂的、没有语言障碍的做功戏以及能展示普世价值和中国精神的剧目。在国外演出期间,栏目会加入大量的互动,比如让国外友人为名家抬花轿、体验画脸谱等,让他们穿上戏曲的行头,学习戏曲表演、参与进来亲身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梨园春》也要和时代一起拥抱互联网,栏目目前已开通了“梨园春官方”微博和微信号,并研发了“梨园春APP”,未来节目将更加注重大屏小屏的互动和融合,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梨园春》的春芽就应该在哪里绽放,栏目希望能打造一个与观众交流的新平台,为古老的戏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