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中班教师个人总结史》教学优化探析
时间:2019-08-05 10:0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摘要: 本文以教育传播学的传播要素理论为切入点,从传播内容即《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内容和传播策略即《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方式这两个角度探讨了如何优化《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探讨如何走出《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被认为“无用无趣”的困境。 关键词:中国新闻传播史;教育传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7-0000-03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作为先头课程影响着新生对新闻学专业的感知和理解。作为传统基础课程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在新闻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正如日本新闻传播学开山鼻祖,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首任所长小野秀雄说,新闻传播史是任何新闻或传播学院的学科设置中都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 教育的本质是传播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进行教育的传播活动。本文以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中国新闻传播史》教育过程的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样《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才能促使特定的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情景中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保持它在教学上重要的地位。 一、传播内容——《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育的传播活动过程的关键因素。综观各个学校《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其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新闻传播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在这个演变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规律。而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存在着注重史实尤其是微观史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对宏观史实、思想内涵、专业精神的教学,使《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传播内容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一)微观史实和宏观史实的结合: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是这门课程主要的教学材料,决定了目前教学的总体内容和框架。目前这类教材以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为主线,具体介绍某一媒介演变的历史过程等微观层面的历史,例如某一具体报刊的创办时间、地点、创办者、主要内容等微观史层面的新闻史。这虽然是新闻史的本体叙事,但微观史庞杂琐碎,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就特别多。这无形中增加了学习量。陈力丹教授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要减去 2/3的内容。 那么我认为减去应该是微观层面的新闻史。对一些重要的微观史实,可以对其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全方位的关照。教师对重要的微观史实不仅要多讲,而且必须讲细、讲深、讲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宏观新闻史就是新闻史的发展脉络和宏观的历史图景,以及每个历史阶段新闻媒介系统与社会整体的联系与互动。宏观历史的介绍可以使学生较清晰地掌握历史的起承转合。宏观的历史教学和微观的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突出重点,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二)史实与理论的结合 唐太宗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培根也说:“读史使人明智。”如果要实现历史的借鉴与教育作用,就必须注重史论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 史实和史论是史学课程的两个基本维度。史实是历史本体的演变的实际过程,也包括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史论是对历史演变过程的分析、整理、评述,是对历史演变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揭示与归纳。思想是灵魂,抽掉了思想,历史或史学就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 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因此《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讲解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历史事件的时间、空间,历史人物等,这是基础,这是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一书的绪论中曾谈到的原始的历史。 如果《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仅仅拘泥于史实,就无法把植根(或隐藏)于史实之中的理论,也就实现不了阐明新闻传播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新闻史就是人类长期以来为了传播而进行斗争,即发掘和解释新闻并在观点的市场上提出明智的见解和引人入胜的思想的历史”。 “原始的历史”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层面,在这一基础之上需要进行深化,和学生一起理解历史、反思历史,通过对新闻传播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的讲解、对历史人物行为的目的与动机的探求,归纳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使教学由知识的传授上升到理论的探讨。例如,中国新闻史上有几次较大规模的新闻失实,那么这几次新闻失实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几次新闻失实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分析出其共性的原因,这就是抽象出规律性的内容,这就是论,也是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一书中谈到的反省的历史。 (三)史实与专业精神的结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