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军事 >

好兵张光付:看不得别人有难处

????32岁的张光付有一张国字脸,宽阔的脸颊上表情并不丰富:训练时双眼圆睁,带着军人的坚毅;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时眼睑低垂,偶尔舔舔嘴唇。看望那些自己帮助的孤寡老人时,这张脸上会不自觉地绽开笑容。

????他1米7的个头,身体结实,平时话不多,放在兵堆里找不见。但只要提起他的名字,武警抚顺支队从新兵到主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入伍13年,一串数字记录着他不平凡的足迹:捐款30余万元,帮扶9户特困家庭,捐助22名困难家庭子女上学,现在每月捐款4500元雷打不动。

????2012年,他被评为抚顺市第六届“百姓雷锋”,郭明义为他颁奖,颁奖词里称赞说,“无上光荣的光,无悔付出的付,他以爱心为柴,让名字有了暖人的温度。”

????说起名字,他在河南邓州出生时差点叫张光富。爸爸给起了名字后,爷爷乍一听还挺满意,后来发现是富裕的富,说什么也不干,觉得“光富”是“光顾着自己富”。一家人经过商量,最终把“富裕”的“富”改成了“付出”的“付”。

????这次改名风波和他家的经历息息相关。张光付听妈妈讲,他的祖籍是湖北省十堰市,上世纪60年代末期因为国家修建丹江口水库才举家搬到河南。刚到邓州时,家里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是乡亲们帮忙盖起一座土坯房子,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瓶油,帮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从此,张家感恩的家风一代代传了下来。

????2005年12月,张光付参军入伍,来到武警抚顺支队,驻地在著名的“雷锋城”辽宁省抚顺市。新兵报到后,支队组织他们参观这座城市的精神丰碑——雷锋纪念馆。他第一次非常详细地了解了雷锋的生平,并在纪念馆挑选了一张印有雷锋头像的书签,在上面写道,“雷锋是个兵,我也是个兵,我就要像雷锋那样做个好兵!”

????这句话从此成了他军营生活的行动指南。一次,他在走廊里听到新兵战友赵新豹打电话,得知他父亲在修房屋时不慎摔下导致多处骨折,就以赵新豹的名义寄去500元,当时他每个月的津贴只有90元。

????2009年8月的一天,他陪战友到抚顺市中医院看病,看到一位老人背着老伴儿步履踉跄地上楼,赶紧跑过去背起老大娘,帮他排队挂号、看病、交费。

????经过询问,老人叫申家福,家就在附近的中和村,孩子在外打工,老伴儿赵淑芬患有股骨头坏死,每年医药费近万元,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临别时,张光付要了他家的地址,没多久就带着营养品到家中探望,从此开始了近10年的爱心资助。寒来暑往,申家多了一个穿军装的身影。干农活、买粮食、劈柴、收拾院落……他一有空就来看望二老,给他们换了新电视,邮购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药品,还花2.7万元给赵淑芬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

????“我看不得别人有难处。”他解释说,“不帮助的话我会非常难受。”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张光付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尝遍生活的艰辛,对身处痛苦中的人们充满同情。

????帮助申家福一家期间,他还先后帮扶了8家贫困户,经常去抚顺东郊的幸福养老院慰问。在他的“帮扶计划本”上详细记录着受助对象的情况:张明辉,患有软骨病,卧病在床;特困户霍树林,患脑血栓,儿子偏先性弱智脑瘫;大学生韩志家每学期学费、生活费4500元……

????和申家福一样,这些贫困户中有6户在中和村。时间长了,村长叶仁鹏注意到了这个穿着军装的年轻人。“之前我寻思是跟谁家姑娘处对象,帮着来干活的,后来才知道情况。”他笑着说。

????那几年,60岁出头的叶仁鹏开始蓄胡须。看着张光付给贫困人家送药,送米、油、面,感动之余他也在心里嘀咕过,这个当兵的能坚持几年?

????如今,他的花白胡须已经长到胸前,村子里受助的老人有6位相继去世,张光付的爱心资助还在继续。

????年轻士兵的善举,村民们都看在眼里。2016年,申家福去世,亲人们把张光付拉到坟头,让他填第一铲土。根据当地习俗,这是儿子要尽的义务。申家福的女儿申洋哭着对他说:“哥,只有你才有资格这么做,我爸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2018年12月,赵淑芬去世前一天,张光付前去看望。“儿啊!人家认干爸干妈都认有钱的,能借上光,我俩一点忙没帮上你,还拖累了你快10年。”她拉着张光付的手,流着泪说,“以后对自己好一点儿,对媳妇儿好一点……”

????赵淑芬把心里话说了出来,第二天就离世了。料理完老人的后事,申洋深深地给张光付鞠了一躬:“你比我做得好,爸妈虽然没了,却给我留下个好哥哥。”

????现在,一提起这些去世的老人,张光付还会忍不住流泪。人虽然不在了,但那些充满温情的记忆不会被抹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