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娱乐 >

精致服化道为鞍山市人事局古装剧加分(2)

  张小敬的服饰,织锦缺胯袍配六合靴,因是侦查人员,身上佩有缚索、刀、烟丸等。其中烟丸在抓捕可疑人员时,发挥的作用令人感叹唐朝办案人员的机智。

  女子服饰腰线上升,上升至胸部以上。而以丰腴为美的唐朝,最大限度地修饰女子身材,显得曼妙高挑。剧中舞者许鹤子的出场造型,高度还原了唐代的“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这个女舞俑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之一。

  仕女妆容国际化

  唐朝仕女妆容也非常值得关注。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了让妆容能够贴近历史,同时又能尽量贴近当代人的审美,上妆时就要更加用心。据化妆指导张丽透露,女子妆容要一层层叠加才显自然,光粉底阶段就要用掉一个小时。

  很多人觉得唐风和和风非常相近,事实上,盛唐的天宝初年是一个十分“国际化”的都市,仕女妆容恰恰是国际化交流的体现。那个时代,并非是唐学日本,反而是日本在学习唐朝的服饰和造型。

  东市和西市

  长安城的结构可谓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展现了典型的中式对称美学。

  剧中所呈现长安城的每个坊,包括西市东市都是方形的形状,非常规整。西市的主街道大概是在15米到16米,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记载来做的。方方正正的坊其实都是居民住宅区,坊间筑有高墙,并不能随意临街开门变旺铺。

  做生意的商业区,其实只有东市和西市而已。其中东市主打国内市场,和现在的三里屯相比只差街拍,西市是国际性大市场,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因为东市和西市,“东西”的说法从此产生。

  薄荷叶:唐代的口香糖

  羊肉,唐朝肉类C位。最著名的烧尾宴中,58道菜中,和羊肉有关的达到8道。《太平广记》里,105次提到肉类,其中羊肉类47次,占比45%,排名第一。

  张小敬出了大牢,走出靖安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个当地最好的馆子来上一碗水盆羊肉。喝完一大碗不算,还想着再来一碗。

  能配上水盆羊肉的,自然是火晶柿子,火晶柿子很甜很软,薄薄一层柿子皮里面是满满的蜜一样甜的柿子浆。在唐代,柿子已大面积在长安附近种植,刘禹锡有诗《咏红柿子》:“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写的大约就是临潼的火晶柿子。

  除了这两样,还有薄荷叶。薄荷叶不仅仅是张小敬最喜欢的东西,也是长安城男人们最喜欢的,它能清新口气,相当于唐代的口香糖。

  因为善于储藏,胡饼成为长安最常见的干粮之一,堪称居家旅游必备。

  大型“追星”现场

  上元节是正月十五,也称元宵节,当晚没有宵禁,娱乐活动必不可少。剧中有一段表现了唐代长安市民在街头的“追星”现场。剧中,长安著名女歌手许鹤子和她的搭档在长安街头的表演引起轰动,市民跟着许鹤子唱起了《清平调》,这个场景同时表现出唐代人对诗歌的推崇。

  叉手礼

  事实上,每个朝代的礼仪都根据其地域、文化、传统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有诗:“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而唐朝最与众不同的礼节就是叉手礼。执此礼仪时,双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非常优雅。这个场景,现在的有关唐朝的影视作品里很少见,《韩熙载夜宴图》有记录到。

  胡旋舞

  剧中,为了躲避官兵的追踪,狼卫(“偷渡”进城的危险人物)戴上面具、跳起了胡旋舞。而这胡旋舞正是当时长安最流行、最时髦的舞蹈,它是从西域流传而来。其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

  十二时辰

  时辰是中国传统的计时单位,中国古代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十一点起算,分别是:子时 、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剧中“十二时辰”,每半个时辰不仅都是办案的重要节点,全长安城的日常作息也遵守着严谨的时间节奏,所谓“一更鼓闭城门,二更鼓上床眠。三更鼓到子时,四更鼓睡正沉,五更鼓城门开”。

  剧里的报时都古意盎然、大气磅礴。观众感叹,看懂了《长安十二时辰》,把唐代的计时方式也学会了,“子丑寅卯看着比电子手表洋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