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建安国市第一幼儿园设制造强国
时间:2019-08-04 19:4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原标题: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开栏的话 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系列专论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实际阐释党中央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敬请关注。 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内消费的比重增加,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过剩产能大大减少;房地产库存不断消化;杠杆率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抑制。在这个节点上,中国经济迎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2.0版本,其核心就是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从何入手?从世界范围的经验以及我国的具体实践来看,发展高质量的制造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抓手。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些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动力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只有11个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入了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在这些经济体的诸多共性中,制造业的发展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这些经济体都经历了持久和深入的工业化,并在进入中等收入之后20年至25年达到顶峰;此时,制造业就业比例达到35%,增加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在此之后,这些经济体开始去工业化过程,制造业的就业和增加值份额都开始下降,但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继续保持上升势头,说明制造业的创新和升级仍然非常活跃。反观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它们既没有彻底的工业化,也没有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制造业之所以是造成两类国家分野的主因之一,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源泉。制造业的部门很多,新产品层出不穷,旧产品的改进空间也很大,因此具备近乎无限的创新空间。反观资源产业和服务业,创新的空间就相对有限。资源产业发展到今天,其采掘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进步空间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丰富的资源往往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福音,因为社会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对资源的争夺上,由此极容易造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和腐败的风险。而服务业的技术进步空间也很小,容易形成过度的“创新”。比如,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部门迅速膨胀,从而造成了整个经济的过度“金融化”,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挤压,中间技术的企业纷纷迁移到海外,制造业大幅萎缩,中间工作机会消失殆尽。当今美国社会的撕裂,与其畸形的经济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制造业是高质量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规模远大于制造业,但这不等于说它们的产业结构很完美。恰恰相反,这些国家的服务业都是像家政服务、餐饮这样的低端服务业,金融、保险、设计、咨询和教育这样的高端服务业比例很低。高端服务业一定是在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出现的,而早期收入水平的提高,只能由制造业提供。另一方面,制造业本身的发展,也催生针对企业的高质量服务业。服务业的本质之一就是服务于制造业;没有成熟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有好的服务业。 第三,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保持国际竞争力不仅是为了把产品卖到别的国家去,更是为了提升本国经济创造附加值的能力、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很多的资源,却总是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陷入国际贸易分工的陷阱中不能自拔。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本国工业基础过于薄弱,无法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另外,由于没有像样的工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依赖进口提供民众的日常消费品,一旦出现国际市场供应紧张或本国货币贬值的情况,国内物价就会暴涨,从而造成社会的动荡。 中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恰逢其时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的艰苦奋斗和后40年的强力赶超,我国的工业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和出口产品价值均居世界首位,并且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和最大的产业大军;在一些高科技领域,我国已然进入世界第一阵营。与其他成功的经济体一样,在深入工业化之后,我国也进入了去工业化进程。但是,去工业化仅仅指的是工业就业和增加值份额下降,而不是说工业停止增长。恰恰相反,现在正是需要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