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生态变成“金饭虞城县教育局网站碗”(田间追踪高质量)(2)
时间:2019-08-10 09:1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十天连晴苗烤焦,一天下雨地汪汤。”说起过去,金安区跃进村农民王康云连连叹气。在六安,包括金安区在内7个县区地处江淮分水岭,黄泥土、丘岗田,遇晴则旱,遇雨则涝,亩产也就几百斤粮。由此,一些地方便陷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怪圈。 现在六安人开始换个角度看问题:光照好,雨水足,土壤微量元素丰富,种粮不行,为何不因地制宜种果树?2016年,六安开始了打造“江淮果岭”的战略转移。 一听说不种粮食种桃树,起初,许多农民头摇得像拨浪鼓:“以前没种过,技术谁管” “投入那么大,赔了咋办”“路都不通,怎么往外运”…… 政府投入真金白银帮扶建起3万亩设施果园,滴灌带、遮阳棚、防虫板等一应俱全;桃子种到哪儿,路就修到哪儿;为解决储藏难,政府补贴建起冷库中心;省里专家一拨一拨进村入户…… 一道道难题被解开,农民从“我不种”变成了“我要种”。王康云的桃园发展到400多亩,他对记者神秘地道出种桃“秘笈”:“专家指导咱给桃树‘打点滴’,一招鲜吃遍天,咱的桃子不但口感好,还比别人提前上市半个月……” 六安市水果产业协会会长柳士勇说,金安脆桃凭着好品质、早上市,在水果市场“风景这边独好”,去年一斤最高卖到了30元,农民一亩平均增收3000元。 今天的江淮果岭,长出脆桃、梨子、猕猴桃等一批水果新产业,分水岭变成农民的“分红岭”。 改变农业弱质性,离不开关键技术。 霍山等县,位于大别山腹地,阴凉潮湿、风畅多雾,不利于庄稼生长。但是独特的小气候,却是药材生长的“风水宝地”。这里药材品种占全省中药材资源的一半以上。 依托好资源,六安着力打造“西山药库”。市里建基地、引龙头,攻克技术难题。霍山县九仙尊霍山石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亚峰说,科研团队抢救濒危霍山石斛,回溯野生本源,创造出“林下仿野生种植”技术。 沿着霍山县洪峰村山间小道拾级而上,一层层梯田次第排开,一丛丛茎秆健壮的石斛扎根石缝。村民祝发余说:“人工种石斛,过去真不敢想。如今政府上保险,技术有人教,一亩收入达到3万元。” 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市中药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50亿元,野生资源抚育和保护性利用100万亩。 改变农业低效现状,离不开模式创新。 脚踩阡陌交错的田间小路,放眼望去,万亩水田蔚为壮观,霍邱县王截流乡军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家好指着水面向记者卖起了关子:“水底下藏着宝贝呢!” 陈家好说,军台村是当地最大的移民区,村里7000亩地,当地人称“锅底子”,大水年份常常受涝,既是地势洼地,也是收入“洼地”。几年前,县里“搭台”,让百姓“唱戏”——把水渠、电、通信基站建起来,把硬化路修到了田边,建起了军台龙虾大市场,村里成立合作社,发展起稻虾种养。 “如今洼地成了聚宝盆。”陈家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搞稻虾共养,一亩地产虾300斤,每斤15元,仅此一项就能挣4500元,再加上卖绿色稻米,收入足足翻了三四倍。 新体系引领—— 现代营销打通产业链,好产品凭实力说“硬话” 长期以来,农产品难以走出“多了”“少了”的怪圈——少了,一窝蜂种;多了,一窝蜂砍。 如何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让“果贱伤农”“谷贱伤农”的悲剧发生?六安的做法是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构建现代营销体系,让一家一户融入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 在脆桃主产区金安区张店镇,13户桃农牵头成立脆桃协会联合体,几万亩桃园统一定价、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经纪人全国各地跑市场,及时掌握信息。“还是抱团好!”桃农张大成尝到了甜头,从种到卖一条龙服务,还不担心客商压价,今年单果达到3两5以上,一斤超过5元。 打消后顾之忧,张店镇脆桃3年发展到2.8万亩。 田间连车间,产业链保障优质优价。霍山县太阳乡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为帮茶农解决销路问题,抱儿钟秀公司联合24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成立产业联合体。“只要是联合体的社员,我们在市场价基础上,每斤多给2块钱。”公司董事长文亮说。一条产业链分工明确,公司搞加工、连市场,合作社组织生产、技术服务,农民只管安心种好茶。贫困户王三春有了底气:“公司免费发茶苗,保底价收购,技术员手把手教,管理不愁,一年稳挣两万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