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佳作重返现场欧若拉公主剧情用融媒传播70年变迁
时间:2019-07-09 02: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原标题:浙报三代新闻人同走新闻路重读佳作 重返现场 用融媒传播70年变迁 浙江日报社日前开展了三代新闻人“同走新闻路”活动。在为期两个月的活动中,由佳作作者、浙报老记者和一线骨干记者、浙大新闻专业学生组成的三代新闻人队伍,以《浙江日报》部分新闻佳作为脉络,兵分15路,重读佳作,重返现场,在实践中“传帮带”,增强新闻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全媒体编辑中心主任张亮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活动不仅成为浙报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和融媒体大练兵的重要载体,更成为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浙报大力推进内容品质化的成功探索。” 练脚力 好作品是脚上沾泥土的好记者成就的 围绕“回望”新视角,“同走新闻路”活动精心选取了15篇在《浙江日报》70年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时代性的新闻佳作,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巧眼回望时代变迁。张亮说:“浙报很多作品在重要节点回答了时代之问,用新闻推动社会进步,这是15篇佳作的选择标准,且每篇作品都是深入践行‘四力’的典范。” 5月5日,《永远做农民兄弟的贴心人》成为本次活动的首篇见报稿件,87岁的老记者吕韶羽带队重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追寻61年前伟人足迹,与几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共话为农初心。在重访中,吕韶羽讲起那段让他毕生难忘的采访经历:“我是在毛主席离开杭州后来采访的。我在农科所‘沉’了一个星期,凡是见到毛主席的职工都访问过。”浙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曾福泉说:“这次重访农科院,我们在吕老的带领下,采访了当年《毛主席在浙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报道中健在的所有见证人,也走遍了农科院的角角落落。” 老一辈新闻人的坚守让同行的新一代新闻人深受启发:深入践行“四力”才能写出有温度、有真情的报道。 如《新闻为民,万水千山总是情》中,三代新闻人开着“佳友民情快车”,走过崎岖山路,重访浙西南革命老区遂昌门阵村。学生杨凌伟、刘敏等跟随佳友民情工作站首任站长、驻扎基层26年的俞佳友采访至深夜,与村民“围炉夜话”乡村振兴。 《绿叶成荫梨满枝》中,三代新闻人来到慈溪市周巷镇新缪路村,重访当年名噪一时的效益农业典范“台逸”梨园。了解不同的梨穿不同的“花衣”,倾听新农人的发展烦恼,关注乡村振兴面临的瓶颈……大学生金韵怡感慨:“这一趟,让我有机会跟着新闻前辈追溯过去,也记录当下、展望未来。我从中感受到做好‘三农’报道的不易,希望未来自己也能成为脚上沾泥土、接地气的好记者。” 拼脑力 好作品来自独立思考,更要经得起时间检验 《一户农家七十年:根与土的史诗》中,重现九旬摄影记者徐永辉70年来200余次探访叶根土一家,定格家国变迁。此次三代新闻人同访,再现了叶根土一家的故事,记录了千千万万中国家庭富起来的缩影。徐永辉说:“摄影记者不能拍了照片就走,还要仔细采访,拿出具有独立思考的好作品,才能做个好记者。” 重访叶根土一家前,记者何苏鸣阅读了大量相关报道,仔细梳理叶家的谱系,以便在采访时能精准把握要点;采访中,90岁的徐老摄影包不离身,在200多次回访后,依然不放过叶家的每个细节变化。“学校学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在这次采访中,几位记者老师教我采访要注意提问方式,写稿要静下心思考,结合亲身经历,表达真实想法,这样的文章更有温度有情感。”大三学生陈潇告诉记者。 三代人重返万向集团探寻鲁冠球成功之路的过程中,学生曾羽也曾向原作者之一周守瑾请教,为何鲁冠球会成为长盛不衰的典型?为何老记者们在35年前就有着深刻的洞见?周守瑾谦虚地解答说:“我和老鲁接触后就认定他是一个踏实可信赖的人,不是他怎么说我就怎么写,而是他一直是这么做的。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用这些事情本身来阐明鲁冠球的观点,作品才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记者了解到,此次共有6名浙报退休老记者、55名浙报在职记者和17名浙大新闻专业学生参与“同走”采访。老中青三代新闻人,年龄差高达70岁。跟着90岁的徐永辉、85岁的江坪、89岁的周守瑾等浙报老记者、老总编辑重返新闻现场,年轻记者和新闻学子不由感慨:“同走新闻路”,走的不仅仅是新闻佳作的回访之路、时代变革的发展之路,更是传承好作风、践行“四力”之路。 融媒传播 融媒体报道,形成传播合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