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里的尘世故事公爵多少钱城市报刊亭该如何走下去
时间:2019-07-30 12:3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原标题:报刊亭里的尘世故事 朝阳公园旁,刘洪武和他的报刊亭 同仁医院旁报刊亭,摊主李勇和读者 本文图片摄影 宁若鸿 太原写着“公用电话”的报刊亭,王全根已经经营了20年 曾经,报刊亭是城市的风景:干净整洁的马路旁,《读者文摘》《知音》《ELLE》,一帧帧漂亮的杂志封面立体妆点着小亭门脸,《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横台上是一摞摞的报纸。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在变化,传统报刊亭生存空间越来越窄,面临着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彻底消失的抉择。 小小一座报刊亭,容纳了多少尘世故事?城市报刊亭又该如何走下去? 寂寞 为了读者的坚守 经营报刊亭14年的北京摊主张洪武说:“我刚干的时候,晚报一天能卖150份,现在少多了。”一位下岗20年一直在北京崇文门经营报刊亭的女摊主感慨:“从前,报纸一到要排队,现在可看不见这样的景象了。” 还依靠着报刊亭的几乎都是老人。不擅长使用手机的他们,利用报纸了解新闻。他们有的因为住家不在报纸投递范围,不得不跑到很远的报刊亭买报,还有一些不订报,更喜欢去报刊亭买报,顺便锻炼身体,还可以找老友聊天,体会“存在感”。 太阳炙烤下的盛夏下午,厚重的热气让人难以呼吸。一位老先生慢慢走到北京金台路街道报刊亭前,发现当天报没到,就和笔者聊了起来。他叫孙蜀光,80岁了,每天下午,他都会坐公交车来这里买《北京晚报》,“要是老不来,我就坐在旁边快餐店里,透过玻璃看着,送报的一来就出去,第一时间买。”报纸送到了,递去1块钱后,老人把报纸小心翼翼地折好,放在布袋中说:“买完就踏实了。” 谈起报刊亭越来越少,老人很担心:“如果这个也停了,那我就没晚报看了。”不到20岁他就开始看报,几十年已经成了习惯。“那时候骑车买报回来,全家老人小孩都等着看新买的报纸。”现在,看报的只剩下他和他老伴。 王全根在山西省太原市老军营东巷经营报刊亭已20年:“现在光靠卖报纸,连一个人的饭钱都挣不下。”一些年纪大的读者过来买报时常和他说:“你可坚持住啊!”他答应一句:“行!我给你挺住哇。”有些岁数大的老人订报,家人没时间取,他还会每天送到家里,“但送着送着,有些老人就不在了,”他语气变得落寞。 这个写着“公用电话”的报刊亭是他最熟悉的生活,坚持不卖水不卖食品不卖玩具,只卖报刊,他在这间亭子里“挺住”了。 情谊 “和自己亲人一样” 像一位深夜食堂的老板,报刊亭静静坐落在路旁,看人来人往,款待着每一个买报、问路、换零钱的读者或是旅人。 在北京同仁医院旁经营报刊亭的李勇,和一对老夫妻很熟。女儿结婚另过后,老头每天早晨到公园打完拳,回家路上会和摊主说起年轻时当兵的经历和转业后的工作,老太太每晚遛狗时也会到报刊亭找李勇聊家常。老夫妻每周要看电视报,李勇会专门留一份给他们,“其他卖完了也不会卖这份”,颇有一种替自家父母着想的自豪。在这窄窄的巷子里,三人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支撑着相互的生活。 在朝阳公园旁经营报刊亭的刘洪武谈起认识了十几年的一位读者,眼神很温暖:“有个男孩,从初中就开始买《游戏机》。现在他估计有三十五六了,家也搬到郊区,但还订着这本,每个月开车来取。时间长了,就和自己亲人一样了。”从山东来北京的这些年里,这些每月一见的老顾客也是他的依靠和陪伴。 更多时候,买报人与卖报人的默契都在不言中。读者一掏钱,摊主已递上他要的那份报纸,一气呵成,“不用说话就知道他要买什么。” 读者 “承载青春的回忆” 刚刚大学毕业的付堞在四川南充当小学语文老师。从5岁到如今的22岁,去报刊亭买杂志的习惯从未改变。高中时有时忘带钱,她会让报刊亭的阿姨帮忙留一本《故事会》和彩版《青年文摘》,“阿姨会一直给我留着,她知道我肯定会来的。”尽管那段生活已经走远,但和阿姨对话的情景依旧鲜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