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线中找到个性杏仁粉的功效与作用的京都动画,挺住!(2)
时间:2019-07-24 04:0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自从宫崎骏工作室将动画制作流水线化后,动画的制作便从一项文艺作品创作转向了一个工业产品的制作,虽然可能少了像手冢治虫和庵野秀明这样神来之笔的大师,但是却带来了稳定且高质量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是可以持续产出的。 比如这次起火的京都动画第一动画工作室,虽然公司上上下下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大师撑场子,但是只要是动画爱好者都知道,京都动画四个字就是金字招牌,为什么?因为相对于大师一个人起伏不定的状态,京都动画这种集体创作为我们带来了难能可贵的稳定性以及题材上的丰富性。不管是校园恋爱、家庭温情、世界科幻、日常废萌、音乐励志、侦探悬疑、萝卜战争、运动青春,所有动画能够触及的种类,京都动画全部都做过,并且还做得特别好。 这种成熟的制作模式同样带来了稳定的产出,京都动画每年都会推出2-3部作品,而且作画精良,口碑极佳,甚至每年都能打造出一个爆款。无论是质量还是效率,京都动画在日本动画业界都是最好的。 与京都动画类似的则是新海诚。虽然新海诚确实称不上大师,但是新海诚和他的工作室也是通过这样一种集体创作的形式,每年都在产出画风相似,质量稳定的动画电影。 流水线作业让日本动画再难出大师? 不过京都动画这种长期高度类似的画风人设,确实常被人吐槽审美疲劳。而长期改编轻小说,原创作品缺乏也被人时不时提起。特别是原创缺乏这个问题,不仅是京都动画存在,整个日本业界都有这个问题。 其实过去京都动画不是没做过原创作品,当年八田阳子负责的一个独立作品就是原创作品《MUNTO》。然而人设精美、绘画精良、世界观宏大的作品,商业上却迎来了失败。自此,京都动画开始走向了以IP改编为主的路线。 不仅是京都动画,其他日本动画公司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原创作品风险太大,为了求稳更喜欢改编轻小说和漫画。 因此圈内和业界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论调,叫做日本动画再难出大师,指的就是类似手冢治虫、宫崎骏、庵野秀明这样的超高水平明星监督越来越少,原创作品越来越少,流水线上的改编产品越来越多,不免有人为此捶胸顿足。 但是对于日本动画这样一个高度商业化,市场化的行业来说,改编现有作品是最符合资本逻辑的选择。而且以日本动画目前的受众、市场而言,只有这种工业化的流水线制作能够同时兼顾质量和数量,就算是京都动画也得向市场妥协。 以2018年为例,仅B站引进的日本动画作品就有165部,以每部12集的长度来看,共1900多集。即便是像京都动画这样制作周期长,精益求精的动画公司,2018年仍然推出了两部新作、一部续篇。 如果仍然依赖大师挑大梁,那日本动画业界是不是需要165个宫崎骏才能撑起这样庞大的市场? 之前笔者在中国动画电影《白蛇缘起》的影评里曾经提到过,动画市场的繁荣靠的不是一两部拔尖作品,也不是一两个厉害的大师,而应该是靠着大量平均素质比较优秀,各方面都合格的流水线产品。特别是日本动画这样已经能够在全球进行稳定的文化输出,创造大量价值的行业,继续依赖像宫崎骏这种大师制显然无法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次灾难损失巨大令人痛心 因此,当我们了解了京都动画的制作模式之后,最令我感到痛心的不是原稿原画毁坏,而是这些优秀的创作者再也无法继续创作。 虽然同样都是流水线化的创作,但是京都动画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针对动画制作以及剧场版改编、周边销售坚持主导权,坚持社员固定薪酬制,创造舒适的工作场所,挖掘冷门IP等,这些被称为京都模式的东西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京阿尼,也让他们成为这个行业的领路人。 对于京都动画来说,他们最核心的永远是团队与人,是每一位画师、编剧、监督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京都模式。这里许多人都是从京都动画开办的动画培训课里进入这个行业,他们满怀理想,工作认真,为我们创作了无数经典作品,却在这一天遭遇了这样的无妄之灾。 三十多位创作者的离去,对于整个团队的完整度无疑是一次粉碎性打击。多年来积淀的人才库瞬间面临崩盘,这对于京都动画和业界都是惨痛的损失。 如今,当灾难让这个业界的领路人停下脚步的时候,业界的下一步又将何去何从? □袁蕾(动漫评论人)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