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国际 >

聚焦海外中国学:今教师法试题及答案天,世界这样认识中国(2)

  张树华:2017年9月,欧美媒体对“十九大胜利召开下的中国”进行了高密度报道,他们眼中的“中国谜题”正在以“中国赢了”等舆论评价和叙事方式解开。近年来,西方模式陷入了多重困境,西方传统政治学、经济学概念与逻辑已无力解释“西方之乱、中国之治”命题,越来越多的国际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社会主义中国。回首20多年前,冷战刚一结束,西方政治精英就以“历史即将终结”的论调将西方民主升华为人类政治发展的标杆与模板,不断挤占和压制社会主义的政治空间。然而,20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可以说,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和中国道路的强大魅力成为全球学术界注目新时代中国的重要原因。

  今天,海外对中国研究的针对性、思想性、应用性正不断提高。从过去的学院派考据式研究转向更具现实性的对策性研究;对当代中国的研究成果逐渐走出书斋、课堂,走向政界、商界等实际应用领域。此外,中外互动性不断加强。走向世界的中国本土学术与海外有了越来越多的对话,参与性、主动性越来越高。

   2、“传话人、倾听者、传播者”:促进中国与各国相互理解的桥梁

  光明智库:中国学者应该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推进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国智库又该如何发挥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作用,增强我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唐洲雁:中国学者要以开阔的视野、包容的胸襟,从话语体系建设着手,提炼标示性概念,打造易于被海外学者理解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畴,丰富讲好中国故事的学术手段;同时,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中国问题,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讨论和研究。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各级各类智库要加强协作、深化研究、主动发声,让世界真实、立体、全面地了解中国,回答好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

  魏海生:中国学者要坚定“四个自信”,在对外交流中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勤练内功,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把握中国主张、中国故事的内涵,不断推出面向国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知己”更“知彼”,全面把握海外中国研究的动向、重点和有关学者的研究专长、方法与主要观点,就他们关注的领域主动设置议题,展开对话交流,及时解疑释惑。海外中国研究学者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传话人”,转述世界对中国的评价看法;是“倾听者”,聆听中国面向世界的自我陈述;是“传播者”,把中国的声音传给世界。我们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和他们良性互动,使他们成为促进中国与各国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桥梁纽带。

  就中国智库而言,要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和热点回应能力,既要围绕我国外宣工作的重要议题和热点问题有力有效开展引导,又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做有深度的分析和研判;要积极推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总结形成准确阐释中国实践、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对外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语种译介和跨文化传播;要深化与国际智库的交流合作,以参加国际论坛、合作研究、海外发表研究成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重视全球性共同性问题的研究,比如生态保护、扶贫减贫等,结合我国经验向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建议和帮助。

  3、只有与不同国家的国情结合起来,中国方案才具有生机

  光明智库:中国学者与海外研究界沟通,面临着如何打动人、说服人的问题。很多中国学者表示,今天对外交流的主动性、行动力都大大增强了,但效果并不理想。您对此有何改进建议?

  魏海生:首先,应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世界眼中的中国,加强对国际上涉华舆情信息的跟踪、收集和研判,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思维向度的观察者对当下中国的认识。同时,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学术探讨方式汇聚更多共识。海外中国研究学者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经验和知识背景,秉持的理念也迥然有别。中国学者应努力形成有效的对话渠道和对话机制,改变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最后,还可以借助海外研究者的影响力推动“中国声音”在相关国家进行本土转换。要与海外研究者建立起话语上的共同点、情感上的共鸣点,推动“中国声音”沿着学术交流的轨迹在相关国家传播,让外国人讲中国事,增强影响力与说服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