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成田qq好友备注前缀间地头“新宠”(2)
时间:2019-10-28 18: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植保无人机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企业研发着力点。近几年,在充分市场竞争中,植保无人机企业针对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下的技术研发投入相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提高,在已经成熟的普遍应用大田作物植保施药全自主规划航线飞行作业基础上,精准定位、避绕障碍、仿地飞行、夜间飞行等自动化、智能化技术逐渐发展和成熟,增强了植保飞机安全性功能,大幅提高了植保无人机的环境条件适应性。 “技术发展永无止境。植保无人机技术应用有进一步提高空间,标准规范建设非常必要,但决不应成为阻滞企业主动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改进和提高农用无人机产品性能质量及智能化水平的障碍。”杨林说。 确保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作为新兴产业,植保无人机发展前景诱人,但是,市场生态远未成熟。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要通力合作,确保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减少植保无人机行业乱象。 要避免整个行业陷入价格战漩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植保无人机虽然刚刚起步,但是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价格战苗头,一架植保无人机价格已经从十几万元下降至五六万元甚至四五万元。持续的低价竞争必然会影响产品质量提升,从而影响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对于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来说,应该尽量规避恶性价格竞争,而应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还要避免走入大载重无人机发展误区。目前,国内植保无人机以中小型电动机为主,因药液添充和电池同步更换的限制,载药量一般在15升左右,起降比较频繁。一些企业把植保无人机的载重和续航时间作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着力开发更大载重的无人机,已有企业研发出载药量80升的植保无人机,一天作业量达到1500亩至2000亩左右。但是,这种大载重无人机比较适应于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北方大面积田块,而在全国大部分20亩至200亩之间的小田块上,少有用武之地。 要理性对待植保无人机智能化问题,做好基础功能。业界普遍认为,智能化是植保无人机未来发展方向。在彭斌看来,植保无人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机,而是一种新型信息工具、智慧农业装备,可以利用农业物联系统辅助生产决策,科学管理农田,实现农作物生产全程可追溯。从当前来看,植保无人机集“遥感+施药”于一体,实现精准/变量施药,能够快速分析及诊断农田信息,开展农田无人巡查、病虫草害监测、旱情、出苗率评估、产量预测等。但是,植保仍是农用无人机最基础功能,企业在大力推动智能化的同时,要脚踏实地研发生产出能够满足农民除草、杀虫、施肥等植保要求的高品质无人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