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社会 >

器物文明视角下国宝的影像叙事与文化认同建构(2)

而在《鸮尊》一集中,对鸮尊的活泼俏皮的解读方式也与片中其他一些国宝严肃庄重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配乐变得欢快明亮,解说词简明扼要,轻松幽默:“乍一看,会觉得这是一只蹲着的狗,其实不是,他的名字是鸮尊。”“有网友调侃,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愤怒的小鸟。”因此,叙事就是社会向其成员传达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情的方式。片中无论是唯美还是活泼的风格都是用戏剧化的方式引领年轻人,加入年青一代所熟知的元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中国的国宝,中国的文化。

(三)叙事策略:制造悬念与运用多种视听手段

《如果国宝会说话》区别于其他纪录片的一点就是在每集的大标题后都会设置一个副标题,例如:寻龙玦、凤凰传奇、国之重器等,副标题设置的字数、风格均不同,使观众乍一看到不会立刻理解副标题的含义,这正是导演制造的悬念。《红山玉龙》一集的副标题为“寻龙玦”,由于和一部电影片名同音,第一反应并不会在“龙”字上思考,但配合影像与解说词:玉龙形象的演变体现了历代审美风尚的继承和延续,龙的形象,回归到蜷体的玦,这个蜷曲仿佛婴儿在母体内的形象,几乎成为最古老器物的雏形,这是生命个体被孕育的开始,也是文明被孕育的开始。观众看到这里才能恍然大悟副标题的奥秘。

为了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观看,使纪录片与国宝均达到传播传承文化与文明的目的,在影像方面本片也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纪录片采用了动画制作方法,在《殷墟嵌绿松石甲骨》一集中,导演把许多甲骨文做成动画形象,用2D动画展现了一位商朝男子一天的生活,往日枯燥无味的甲骨文此刻变得幽默起来。在《后母戊鼎》一集中,运用3D动画,展示了学者们根据鼎身合范后的范线推测出制作方法的几种可能性,配合解说词直观地向观众展示了后母戊鼎的制作方法。

其次,纪录片还运用了三维全息摄影技术,在《大克鼎》一集中,拍摄团队运用此技术采集到文物的完整信息并以此建立超高清的三维模型,使许多正常视角无法看到或者忽略的细节被一一呈现,让观众能360度观察国宝。

最后,微距拍摄也是本纪录片常用的手法之一。微距拍摄,可以把国宝细小的纹路展示出来,多角度展示国宝的美轮美奂,并且微距拍摄配合画面镜头的快切形成视觉冲击力,不易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

在注重影像表达的同时,导演也十分重视音乐的使用,如将笛、鼓、编钟、筝等中国传统乐器声音加入其中,与国宝的历史感、厚重感、神秘感相得益彰。音乐节奏与纪录片内容情节相互配合、引人入胜,在一集短短五分钟内使观众感受到不同的音乐风格。在《太阳神鸟金箔》一集中,当使用动画讲述世界五大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与太阳崇拜以及猜测金箔造型寓意之谜时采用了轻松欢快的音乐,但当叙述至古蜀先民们探寻太阳和季节的规律时,配乐便没有预兆地从轻快转向古朴与悬疑,使观众的心情随着音乐的变化不断跌宕起伏,各种不同风格音乐的融合也使纪录片呈现出别致的美感。

当下传统文化纪录片平铺直叙的讲述已经很难吸引观众,但《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诸多新尝试使肃穆的纪录片也逐渐向“轻松”转变。

二、从器物媒介到器物文明

当器物作为一种媒介时,作用便不同于日常用具,它用实物、符号或思想等不同形态伴随着从古到今的社会生活。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每件文物都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坐标,凝聚着独属于时代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器物自身的叙事与影像的结合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在每一集的开始部分,画面的右侧都会用文字介绍文物的收藏单位以及文物的所属年代,第一季的25集中大致按照陶器、玉器、青铜器的顺序结合时间与朝代展开叙述。

在考古文化中,一方面西部仰韶文化以彩陶图案进入东部各地,另一方面东部的玉器进入到西部各地,最后玉器成为东西南北中古礼的核心,成为通灵的共宝。[1]玉石崇拜和神话信仰现象(即“玉教”),史前玉器时代,是中国史前文化大传统在数千年间孕育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它对文明国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分别起到拉动经济和引领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文化功能。[2]纪录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玉器:凌家滩玉版玉龟、红山玉龙、良渚玉琮王,展现了玉器从低级石器向高级玉器的过渡,从玉工具到玉工艺的转化,从巫玉、神玉到礼玉的内涵转变。红山文化是东北部地区一支以玉器遗存为主要内容的史前文化,红山玉龙的问世,见证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我们民族最高凝聚力量的形成脚步。[3]而凌家滩玉版玉龟作为洛书的源头,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良渚地处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集团的南部,正是东夷、华夏和苗蛮三大集团的融合与同化才有了中原的统一和后来的汉族,从而迎来了东方文明的曙光。[4]良渚文化的意义也正在于它证明了玉器作为媒介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程,并为中华礼仪的创立与传播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