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杜兰特三代起苍黄(2)
时间:2019-07-25 17:1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数万名扶贫干部奔走在太行吕梁山上。长治市扶贫办主任段志岗上任3年,跑了全市933个贫困村的一半以上。“时间紧任务重,群众眼里看着,心里盼着,不使劲不行啊。”他说。 扶贫干部们从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中汲取力量。在革命老区武乡县,楼则峪村第一书记闫小波进村后,挨家挨户走,一家一家问,连老太太爱看什么电视节目都记在心里。他带领村民发展电商,把当地小米卖出了好价钱。离任时,村民给他塞上自己做的鞋垫,表达对他的感激和不舍。 今年,山西将确保最后1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2万贫困人口脱贫,确保2020年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绘就新的“山西好风光” 汾河,是山西最著名的河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地位,以环境保护倒逼经济高质量转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生态关切,让人们能望见星空、看见绿山、闻到花香。 山西实施大水网建设,启动占全省总面积72%的七河流域治理工程,省政府每周公布汾河流域治污情况,确保到明年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太原、临汾等汾河河段再现“一川清流,两岸锦绣”。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灵魂在树。在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有的地方“种树比养孩子还难”,生存条件恶劣。 在吕梁山区的永和县,永和关、乾坤湾等临近黄河的陡峭石质山上,现在已是绿油油一片。当地生态防护林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不足5000亩,增加到现在的34万亩。 在太行山深处的壶关县,一道长达5000公里、全部由石头垒成的森林防护墙蔚为壮观,当地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增至50%以上。 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右玉县,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林木绿化率达到55%,创造出让荒漠变绿洲的“右玉精神”。 几代人披荆斩棘,换来今日绿水青山。山西省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4%提升至20.5%。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近20年来,山西植被生态质量改善位居全国前列。 山西曾是“千泉之省”,但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尤其是采煤采矿破坏地下水系,造成19处岩溶大泉大部分衰减,6处断流干涸或流量锐减。去年以来,50座涉及泉域重点保护范围的煤矿,6座被列为去产能关闭矿井,2座被注销采矿证,42座办理了采矿证变更手续。 山西地下水位逐年回升。“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已断流25年,地下水水位距泉水出水口最高时有9层楼高,如今只差1.61米,难老泉复流在望。 山西也是蓝天保卫战的主战场。“宁可牺牲点GDP,也要把环保指标提上去。”山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污染开刀。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2018年山西二氧化硫、PM2.5、一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浓度较2013年分别下降49.23%、28.57%、36.17%。 如今,山青、水绿、空气好的山西,吸引了八方游客,旅游产业正成为山西新的经济增长极。黄河、长城、太行3条旅游公路开工建设,100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挂牌。去年,山西接待旅游人数达到5.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进入全国前十。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新时代3700万三晋儿女,为故乡骄傲!(记者 于振海、梁晓飞、王井怀) (责编:梁秋坪、刘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