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社会 >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2)

欢呼祝贺过后,最终接头的线形偏差引起了争论。“港珠澳大桥是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超级工程,就像之前曲曲折折的33根沉管安装一样,这一次也绝不能留下任何遗憾。”3日早上,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指挥林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重新安装调整。

“在我参与的15座沉管隧道建设中,这个是最棒的,没有之一,港珠澳大桥是世界造桥技术的最高体现,”乔尔感慨万千。

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TEC是世界沉管隧道领域的佼佼者,曾笑称“中国企业不会走路就想跑”。

上述背景材料,使新闻的价值得到了很大提升。尤其是运用当事人必要的直接引语,更增强了消息的可信度和现场感。而且背景材料运用得也很活,他没有像有的记者常把背景材料放在第二段或第三段,黑压压的一片,读来让人头疼。而是把背景材料打散了用,穿插于几个自然段中,让人读来顺畅、自然、深刻,这是很值得赞赏的。

三是坚持“走转改”,佳作定频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任何“成功”的背后总是包含着不为人知的付出。当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对传统媒体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甚至改变了记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但是无论技术手段怎样变化,记者都应该坚守媒体人的职责和专业精神,只有脚踏实地地坚持“走转改”,才能采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好的报道不是编纂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而是记者深入一线扑下身子,忘掉身份,用心血换来的。这篇消息的成功,再一次说明了坚持“走转改”的重要性。

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作为离大桥最近的珠海媒体,为了率先来一个穿越海底隧道的体验,经施工部门批准,记者进入了伶仃洋水下近50米深的海底隧道现场。在体验采访中,建设者们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惊天秘密,被称为交通界“珠穆朗玛峰”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其关键性控制工程“最终接头”被建设者们二次“精调”了,将对接精度由15厘米缩小到毫米级。为此,记者立即找到项目总工程师林鸣以及现场的多位建设者深入采访,还原“精调”的全过程。同时,还挖掘到林鸣收到了昔日方案否定者荷兰工程师的贺电:“你们的最终接头施工方案,是对世界沉管隧道技术的重大贡献。”于是,记者围绕“追求极致”和“勇于担当”的大国工匠精神,用消息的形式,以现场穿越海底隧道的最新事实为由头,引出了最终接头二次“精调”的斗智斗勇过程和令人惊叹的成绩。在全国各大媒体关于大桥的海量报道中,独家报道了这一鲜为人知而又惊心动魄的伟大创举。可见,没有记者的坚持“走转改”,深入一线采访,便无从获得这条消息的线索,更谈不上有这条新闻的产生。

“天道酬勤”。报道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多家媒体的转载和跟进报道。让受众看到了敬业、严谨、果断的大国工匠精神,切身感受到超级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同时也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要说这篇消息有什么瑕疵的话,笔者认为那就是文中写的“一天没上厕所、连续34个小时没合眼、指令发出上万次的林鸣终于笑了”的描述。“一天没上厕所”可能是事实,“34个小时没合眼、指令发出上万次”就让人难以相信了。是有人看着林鸣那么长时间没有一次“合眼”?有人专门统计林鸣发指令的次数?这里涉及精确新闻语言和模糊新闻语言的运用问题。如改用“林鸣连续工作34小时,没有顾得上休息”也许会更好些。新闻是要用真实、准确、可信的事实来说话的。对此,新闻大师毛泽东同志在《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一文中告诫我们:“我们现在发一个通令,要各地打仗缴枪,缴一支讲一支,不报虚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退一步讲,前边的引语就算是真实情况,也不宜提倡和宣扬,因为别人难以学习和仿效。因为它显得缺乏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的提高。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观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和权益。相反,若删去上述描述,消息的新闻价值丝毫不会降低。还是那句老话,“瑕不掩瑜”。这篇消息仍不失为新闻佳作。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