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九宫格题目—红军为什么能冲出绝境?
时间:2019-07-10 22:0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原标题: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红军为什么能冲出绝境? 新华社南宁7月7日电 题: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红军为什么能冲出绝境? 新华社记者黄浩铭、朱超、张瑞杰 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米花山红军烈士墓,蒋石林老人在擦拭烈士墓碑(6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1934年底,中央红军进入广西,打响著名的湘江战役,这成为红军长征开始以来最壮烈一仗。 战役结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减至3万余人。 红军遭遇空前的艰难危险: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内部“左”倾错误路线的危害。 这使力量已经比较弱小的红军濒于绝境。然而,在困苦磨难中,红军却变得更加强大,最终取得胜利,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这是位于广西兴安县界首渡口附近的“三官堂”和湘江河段(6月2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为了大局而置生死于度外 兴安县界首至全州县屏山渡口的几十里湘江江面,宽处不过一两百米,窄的只有几十米。80多年前,中央红军付出巨大代价,从这里渡过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距界首渡口仅几百米的一座叫“三官堂”的祠堂见证了历史。彭德怀曾把指挥部设于此,指挥红三军团部队掩护中央纵队过江。 “看,那片树林后面,就是湘江。敌军见正面攻击不行,就改从两侧上来。”兴安县长征史研究专家、县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兴华站在昔日阵地上对记者说。 这是界首渡口附近的光华铺,小山包上矗立着一座红军墓,中间大碑旁侧有两座小些的碑,刻着两个名字:沈述清和杜中美。沈述清是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团长,他在11月29日的战斗中牺牲,杜中美立即受命接任,又在当天捐躯。 在灌阳县持续三昼夜的新圩阻击战中,红三军团第五师参谋长、红十四团团长以及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都英勇牺牲,阻击部队伤亡2000多人,坚持到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全部过江。 在全州县脚山铺阻击战阵地上,26岁的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身负重伤,为不当俘虏,开枪自杀。 灌阳县史志办主任史秋莹说,担任阻击任务的红军指战员心里很清楚,他们背后就是中央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哪怕牺牲再大也决不后退一步。 “红军将士顾全大局、服从命令、严守纪律,他们用理想信念和英雄气概粉碎了困难。”她说。 湘江之战中,当地百姓帮助红军架浮桥、送粮草,救助红军伤员,为红军冲出绝境提供了大力支持。 这是位于广西兴安县界首渡口附近的“三官堂”(6月2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人人心中都有坚强意志 主峰海拔2100多米的老山界,是红军长征越过的第一座高山。这里的悬崖上瀑布飞溅,森林茂密,雾气缭绕。即便是乘车上山,也能体会到山势的危险。 很难想象,当年渡过湘江的红军,在敌军追击、人员疲惫、粮食匮乏的情况下,是如何翻越这座大山的。陆定一在《老山界》中写道:“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他记叙,翻越老山界中,他和大家“一路上都在写着标语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就在老山界主峰下面的千家寺村,留下一座红军“标语楼”。 “当红军有田分”“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20多条标语刷在红军宿营的一座寺庙的墙上,字体遒劲昂扬。如今这里矗立着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红军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还在大力宣传革命理想,这体现了必胜的信念。”陈兴华说。 发动和依靠群众,是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在翻越老山界时,瑶族民众为红军做向导,提供饭食,成为红军继续长征的有力保障。 这时,广大指战员也纷纷质疑博古、李德执行的错误路线。“从老山界开始的争论,持续到湖南通道境内。”《红军长征史》写道。陈兴华说,这为红军实事求是制定正确战略方针打下了基础,促成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游人在红军长征越过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参观(6月30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钢铁战士铸就不朽丰碑 抢渡湘江、翻越老山界后,红军还经历数百场战斗,渡过金沙江、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