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科技 >

做强国内市场 电商要当生力军(消费视窗·新年再探新消费(下))(2)

  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消费者对电商也并非没有担忧。“说好的羽绒被,怎么变成羽绒棉被?”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居民赵琪近日在某电商平台看中了一条自称“95%白鹅绒”的“羽绒被”。下订单前,赵琪特意咨询店家的客户服务人员,该产品是不是真正的羽绒被?对方的回答一点不含糊:“是的。”

  收到商品以后,赵琪发现了“羽绒被”里的猫腻:在“羽绒被”的一角,有一个存放鹅绒样品的塑料小包,其中确实有几片鹅绒。但打开被子的内衬,却发现里面根本不是白鹅绒,而是整片的棉花状填充物。当赵琪再次找商家质问时,商家的回答就变了样:“被子里面是羽绒棉。”

  明明不是白鹅绒,却在商品页面做如此宣传,难道不是欺诈吗?对方的回答更是让赵琪哭笑不得:“大家都是这样卖的。”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发布的2018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网购平台售假问题名列其中。打开某电商购物APP,“苏泊乐”电饭煲、“vivi”智能手机、“小米新品”电视机……在这些品牌的宣传页面上,从产品名称到样式再到性能,都在模仿同品类的知名品牌,让人一头雾水。不少被误导下单的消费者反映,收到产品的质量,与被模仿的品牌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电商专供”也在加剧人们对于电商品质的担忧。上海市杨浦区某银行员工郝美芳2018年“双11”在网上买了一箱抽纸。收到商品后,她发现跟在超市买的不同,抽纸的外包装箱上多了“电商专供”几个字。

  难不成网上买的还不一样?带着疑问,郝美芳专门来到附近的超市,买了同品牌、同系列的一包抽纸。她经过对比发现,虽然网上买的抽纸每包的张数、厚度和超市买的差不多,但质感明显更粗糙。“如此专供,真是不让人省心!”郝美芳说。

  真假难辨的“好评”,也让消费者头疼。网上购物时,商品页面评论区的点评本是人们购买决策的重要参考,却因为一些商家的“刷单”行为变了味。

  最近,湖南长沙居民蔡莉莉在某电商平台看到一款“好评如潮”的羊绒衫,在商品页面的评论区,好评率达到100%,很多评论图文并茂地点赞羊绒衫的“货真价实”:“舒适又保暖”“百分百纯羊绒”。

  蔡莉莉下单收到商品后却大跌眼镜。羊绒衫不仅质感非常硬,而且标签上的产品成分显示,羊绒只有不到50%,与商家宣传的纯羊绒根本不相符。她这才意识到,可能是碰到“刷好评”的商家了。

  蔡莉莉在羊绒衫的评价页面上如实填写了自己的遭遇,并给商家打了差评。没想到,接下来的十几天,她“惹”来了不少麻烦。

  蔡莉莉的手机每天收到几条甚至十几条卖家发来的短信,外加一个小时一次的“电话轰炸”,无一例外地要求“修改评价”。卖家看她无动于衷,还提出了“修改成功后,可以发5元红包”的许诺。再往后几天,对方甚至在电话中对蔡莉莉进行威胁。

  “我坚持没有修改评价,卖家的做法太过分了。”蔡莉莉说,卖家用尽各种方法博好评,换来一个“好评如潮”的假象,从而骗取更多订单。如果许多卖家都如此操作,不仅会让商品评价失去参考价值,也会影响人们的购物体验。

  期待规范发展

  完善法律保障,加大执法力度,统一线上线下相关标准,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电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市场规模、技术应用等方面已经处在“领跑”角色。推动电商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电商售假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认为,当前,电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越来越高,如果电商售假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会影响网购消费者的体验,更有可能危及中国消费市场整体供给的品质水平。

  “电商售假问题属于典型的‘市场失灵’,需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完善法律保障,加大执法力度。”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在电商售假问题方面,无论是责任认定还是对商家或者平台的处罚,都还需做出更加具体的规定,让消费者维权更有底气,让违法商家没有空子可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