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科技 >

共和国的故个体工商注册名字事·飞天记(2)

  天舟一号任务开展了8项哺乳动物细胞空间培养实验,国际上首次在空间站实现了人类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原始生殖细胞并存活33天、小鼠胚胎干细胞向中内胚层的成功分化,成果对于人类空间生殖及健康有重大意义。

  载人航天的“红利”,不仅限于搭载项目本身。据统计,工程全线取得近千项发明专利,推进我国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跨越发展,2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投入产出比在1∶10到1∶12之间。

  迈向空间站时代

  早在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开局起步之际,就在“三步走”战略中明确提出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随着2017年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圆满收官,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按计划,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是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今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之年。目前,空间站核心舱和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正在抓紧研制生产,将于年底前进行发射场合练和首飞任务准备工作;执行空间站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也在按计划选拔训练,核心舱载荷正积极开展初样阶段研制,其他各系统都在按工程总体计划安排抓紧各项工作准备。

  我国积极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空间站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今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对外宣布,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入选结果,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空间站将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全面开启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新时代。

  中国“风云”测描太空变幻

  1977年11月,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正式命名为风云一号,从此开启了风云纪元。随着1988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气象卫星,7颗卫星在轨运行,广泛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重要领域,实现了气象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

  1988年9月7日,凌晨4时30分,在航天和气象工作者付出近20年的努力后,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第一次通过自主拍摄的卫星云图回传地球。如今,来自中国气象卫星的图像和数据已成为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近100个行业、2600多家用户信赖的选择。

  埋头苦干 卫星一飞冲天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台风肆虐、干旱横行、强寒潮频发,自然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了一道又一道障碍。

  当年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苏联和美国。我国预报员虽能接收国外气象卫星云图,但只是单纯的“黑白图像”,无法挖掘原始数据、反演各种气象要素,应用受到极大限制,气象卫星的研发迫在眉睫。

  1977年11月,在气象卫星工程第一次大总体方案论证会上,确定了气象卫星工程代号为“七一一”,并将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正式开启风云纪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红砖厂房,刚够放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两颗卫星。”风云二号H星指挥汤红涛向记者“诉苦”,与现在“机场式安检”、智能化运作不同,那时卫星厂房内铺的是被磨平的水泥地,没有通风系统,没有防静电措施……由于缺乏经验,设备工装跟不上卫星研制需要,费时费力。

  要克服简陋造星环境带来的各种困难,靠的都是埋头苦干。在风云一号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范天锡脑海中,建站时的场面历历在目:“地下电缆、电话线都是从其他单位要来的;排水沟是大家齐心协力挖出来的,一米粗的管子,也是我们自己用汽车、马车拉过来的……”

  1988年9月7日上午,卫星发射升空3小时后,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九届会议上,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手举一张卫星云图,向与会代表宣布,它是由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提供的首图,“我们欢迎各国,特别是亚洲区协成员接收、使用中国气象卫星资料,并且在今后发展气象卫星事业中与各国进行友好合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