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轨交产业进入幼儿教师师德总结“前沿竞争”时代(2)
时间:2019-10-29 09: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业内专家表示,5G时代的到来,高可靠与低时延、大规模机器类通信等5G通信所具备的能力,将解决轨道交通目前所面临的系统复杂、节点分散、运维人员缺乏等挑战,为轨道交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产业“领跑”背后仍存短板 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竞争中,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由“跟跑”“追赶”变为了“并跑”“领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竞争力最强、产业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 以“中国名片”高速铁路为例:高铁列车实现了全谱系自主研发,转向架、列车网络控制、车体制造等关键技术都已实现自主掌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核心软件、成套列控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对国外产品实现全面替代;高铁桥梁、隧道等线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居于世界前列,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凶险的地质条件。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卢鹏起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积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自主研发、配套完整、设备先进、规模经营的完备体系,由地铁、轻轨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发展迅速,全国高铁运营总里程居世界第一。 然而,整体领跑的背后,“短板”仍然不容忽视。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指出,当前中国轨道交通和发达国家没有“代差”,但在基础创新、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关键零部件上还有一定差距,有的短板甚至对产业安全构成一定负面影响。 轨博会期间,刘友梅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宏观层面,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处于引领地位,但在微观层面还有一些不足。比如随着轨道交通的绿色化、智能化,需要新型材料来提高列车全寿命周期的疲劳强度和可靠性,以及做到结构的轻量化,而这类材料有的还依赖进口。 国内一家公司研发了一种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核心部件,整机性能指标十分优异。但企业负责人指着流水线上一种亮闪闪的合成材料坦言:“这层‘塑料’看起来普通,但只有国外一些公司才做得好。” 在另外一家从事高铁关键技术系统制造的公司,记者看到一个零部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造型。进口的这个零件用含特殊材质的不锈钢制造,体积小、重量轻、性能技术指标高;而同样功能的国产部件却要使用多种不同材料制造,不仅又大又笨,一些技术指标还不如进口零件,如用于进口替代十分勉强。 在轨道交通领域,诸如此类存在短板的“关键少数”还有不少。据了解,在一些关键材料和零部件上,要么国内还无法批量提供合格产品,要么在产品品质、可靠性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出现“大产品受制于小产品”的尴尬局面。 业内人士认为,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非常讲究“精度”。这些设备往往运行在风里、雨里、雪里、沙里,需要抗疲劳、抗衰老,对各种零部件的品质和加工水平要求很高。而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不能对每件工业产品精雕细琢,是导致一些国产材料和零部件量产质量不过关的重要原因,有些产品外形看上去一样,但在看不见的“噪声”“振动”等方面显露出了差别。近些年,中国制造业越来越强调“工匠精神”,但产品品质的提升非一日之功,还需要长期积累。 “迭代创新”才能最终胜出 轨博会期间,在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院士专家专题研讨会上,多位院士、专家提及,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不是“比产能”,而是“比创新”。中国轨道交通行业要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方面有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并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如果不重视原始创新,下一步发展将缺乏后劲。 当前,中国轨道交通企业对于基础创新、基础研究日益重视。比如,在中车株机,新研发大楼里的基础研究与仿真部是有着“最强大脑”的部门之一,共有12位博士,他们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前瞻性研究和仿真分析;中车株机成立了多个研究所,在永磁材料、超导材料、高速轴承等领域发力。中车株机宣传部副部长颜常青说,过去在技术上是“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现在还需要“展望一代”。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不少轨道交通企业面临着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难题。一家知名企业的研发负责人说,他们想组建一支10人的团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但却一直没有招满。有个合作院校的一名博士非常符合要求,和公司领导也见了面,但后来还是去了BAT中的一家企业,“因为对方能给到70万元的年薪,而我们这里只有20万到30万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