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迎汉口精武鸭脖来高光时刻(2)
时间:2019-10-28 12:4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介绍,9月份,制造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虽然仍处于荣枯线以下,但整体景气较上月有所改善。随着一系列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相继落地,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环比上升1.1个百分点,达到54.4%,为第三季度高点。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我国现在是制造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清醒看到差距和短板是信心和实力的表现。总的来说,我国工业制造业还处在世界价值链的中低端,表现在创新能力不够强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绿色低碳转型还需加快、质量效益需要提高、数字化、智能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李毅中说,目前,我国关键零部件、关键元器件的自给率较低,高端专用芯片大量依赖进口。另外,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制造业面临着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的问题。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也表示,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原因在于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高端制造业技术门槛较高。尽管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增加,但从技术红利期到真正的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 从外部环境来看,越来越多的信号显示,全球制造业出现疲软迹象:美国制造业十年来首现萎缩,德国制造业正经历金融危机以来最差表现,日本和英国等多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数月位于荣枯线以下。专家分析,美方挑起经贸摩擦破坏全球供应链,是导致制造业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在放缓,地缘政治冲突、中美经贸摩擦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必然会波及和影响我国工业生产。我国制造业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要牺牲一定的增长速度,产业治理和政策调整也会波及一些行业和企业的生产。 “国外制裁、断供等手段的频频出现,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制造业所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中美经贸摩擦再次提醒我们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认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中国在此轮变革中拥有一系列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包括全球最大的人口体量、全球最大的国内消费需求、全球最大最全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全球领先且创新活跃的信息技术应用市场。 “如果我们把这些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就有可能率先形成全新的智能基础设施、全新的智能生产范式、全新的智能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制造业创新升级的引领者。”王鹏说。 3.由大变强要靠自主创新 【观点】 “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在不同场景会使用不同的专业鞋,比如跑步时会穿专门的跑步鞋,这意味着制鞋企业在产品研发上要更加注重功能性。”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侯朝晖说,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企业发展才会更有后劲,如果一味模仿他人,运用他人技术,则难以实现赶超跨越。 美国作家沃麦克在其畅销书《改变世界的机器》中写道,一个国家要生活得好,首先必须生产得好。这句话道出了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深刻变革,技术集成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大型复杂产品设计与制造能力成为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 “中国制造业发展遇到新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说,以往,我国发展制造业有发达国家的现成路径可以参考。历经70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转变,今后由大变强,必须要靠自主创新。 李毅中也认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要实行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并不矛盾,自主创新目标是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但并不排斥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交流合作。要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制造业深度跨界融合。另外,无论是优化存量,进行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技术改造,还是发展增量,建设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都需要投资支撑。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