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故个体工商注册名字事·飞天记(4)
时间:2019-09-20 18:4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前不久,北京世园会举行,在现场,烈日高温也难挡游客们参观的热情。而在网络上,由我国高分六号卫星传回的从太空拍下的世园会高清美图,迅速成为“网红”。 经过近10年发展,高分专项卫星数据已广泛应用于20个行业、30个省区,在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测绘等领域应用中取得了重要成果。高分专项还设立了30个省级高分数据与应用中心,取得了一大批应用成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地方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等提供了服务支撑。 今年底,我国还将发射高分七号卫星,届时将全部完成天基系统的建设,高分专项建设重点将转向应用体系建设上。 太空摄影师“看得细”也“看得宽” 作为我国十六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高分专项是对地观测的“天眼工程”,是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工程。 2013年12月30日,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颗卫星——高分一号正式投入使用,迅速在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精准农业信息服务、国土资源调查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俗地讲,高分一号被看作“太空摄影师”,它携带的摄像机可以实现2米、8米、16米三种分辨率的拍摄,使得高分一号既有广度,也有精度,实现了在小卫星上中高分辨率和宽幅成像能力的结合。 高分一号最大的特点就是解决了遥感卫星“看得细”与“看得宽”的矛盾。特别是这颗卫星在800公里幅宽的观测在世界同类卫星中的指标最高,意味着它可以在4天内将整个地球看一遍。800公里的幅宽也让高分一号在民用领域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4年8月,在云南鲁甸地震抗震救灾中,高分一号和国内外其他17颗遥感卫星“合作”,获取大量震区卫星影像数据,发现多处滑坡、崩塌、崩滑体和泥石流。专家们利用高分一号震前和震后拍摄的遥感影像,对牛栏江堰塞湖水面变化进行监测,为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持,为国家搜救中心及时了解灾情、疏通中断道路等提供了重要信息参考。 不仅在国内遥感应用领域大显身手,高分一号卫星还促进了国际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曾应亚太空间组织的请求,及时向巴基斯坦提供了该国地震灾区高分一号卫星的影像数据。通过国际合作,我国遥感应用也获得了更丰富的数据资源。 太空“照相机”助力海陆实时监测 做好应用大文章,始终是高分专项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据统计,我国约70%的灾害是台风、风暴潮、地震、洪涝和泥石流等,而以往我国仅能使用大量国外微波遥感成像卫星提供的高分辨率图像数据,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非常迫切希望高分三号卫星尽早发挥作用。2016年8月10日,我国高分三号卫星发射成功,它是高分专项“天眼工程”中唯一一颗雷达星。 高分三号卫星具有高分辨率、大成像幅宽、多成像模式、长寿命运行等特点,能够全天候和全天时实现全球海洋和陆地信息的监视监测,并通过左右姿态机动扩大对地观测范围、提升快速响应能力,为国家海洋局、民政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等用户部门提供了高质量和高精度的稳定观测数据,有效改变我国高分辨率SAR图像依赖进口的现状,对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与前几颗低轨遥感卫星不同,高分四号卫星运行于距离地面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在当时,它是中国首颗,也是世界唯一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高分四号卫星相当于一部多功能照相机,可对中国及周边任意区域进行长时间“凝视”,并以分钟级间隔进行高频率拍摄,对目标区域实时监测。 正是由于高分四号的出色本领,使得它在灾害监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50米分辨率就可以看清森林火灾,对于寻找林火火源,对于地震灾害都可以第一时间发现。 太空“普查员”精准服务农业生产 每种物质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光谱特征,如同人的“指纹”。而高光谱观测卫星可以精准识别物质的“指纹”。作为全球首颗大气和陆地综合高光谱观测卫星,高分五号卫星“上可看大气、中可观地表、下可探地矿”,兼有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定标精度的优势。目前,它已在大气、水、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提供定量化高精度遥感数据,成为推动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有力手段,大大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