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为了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污染防治纪实(2)
时间:2019-06-26 15:3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一个刚刚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还有大量贫困人口的中国,一个人均自然资源大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国,一个为“站起来”“富起来”而不得不在发展和环境中艰难选择的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 打开中国地图,一条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的“胡焕庸线”,展现了生态环境“家底”—— 这条线东南方,生活着全国94%的人口,环境压力巨大; 这条线西北方,自然条件贫瘠,生态系统脆弱。 河西走廊,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通道,靠的是与之相依的祁连山滋养。半个世纪以来,祁连山先后经历过砍树、开矿、建水电站、搞旅游四轮大规模开发。上世纪九十年代采金、挖砂高峰期时,仅张掖一市就有824家矿山企业,其中770家在保护区。 靠山吃山,山真的会被吃空。 先发展、后治理,这条常规道路发达国家走了上百年。其间,还向外部转嫁了大量污染。 而对中国,历史不再如此“仁慈”。脆弱的生态家底叠加巨大的发展体量,这条老路走不起,也不能走! 这是彰显使命担当的必答题:破解人与自然的亘古之问,以坚毅和果决向污染宣战 “中共施政纲领把生态文明建设单独成章,这在全世界执政党中罕见。”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的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引人注目。 大会刚结束,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莫里斯·斯特朗就捕捉到这一重要动向。 一个月后,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赴外地考察时发出告诫—— “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 时间走进2013年。 这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作出振聋发聩的连续发问—— “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 “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 一个月后,他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题正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是这次集体学习的授课老师之一。 他记忆犹新:就在那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身为中国环境科学的领军人物,郝吉明并不受一些人喜欢。有企业老板曾对他说,你一句话我就得追加上亿元投资预算,受不了。 “这是历史担当,也是庄严承诺。”郝吉明说。 历史担当彰显执政的情怀,兑现承诺考验智慧和谋略。 100多天后,“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系统治污的第一个行动计划,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 随后,原环境保护部与31个省份签署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各地立下保卫蓝天的“军令状”。 2015年,“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 2016年,“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 自此,气、水、土污染治理的立体作战图全面绘就。 2017年末,“大气十条”终考临近。为确保完成任务,河北对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石家庄、廊坊、邢台等10地下达“调度令”,要求重点行业错峰生产。 “调度令”就是命令。以往在抗洪抢险等危急时刻才用的手段,第一次用在了治污上。 这年冬天,“大气十条”任务圆满收官。蓝天成为许多人微信朋友圈的“常客”。大气污染防治第一仗,“干得漂亮”! 然而,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生态环境仍是最有可能“拖后腿”的短板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