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追梦新时代:沉下海北贴吧去,挖掘不为人知的惊心动魄(2)
时间:2019-09-12 18:1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还有一些新事,抓住了大家的耳朵。船在海上会积极履行海上救援义务,“大吉”轮曾经在地中海救起10名遇难落水的外籍船员,“每年我们都救几个”,大家纷纷感叹海运人实在低调,默默无闻地做好事。中远海运董事长许立荣就是海员出身,他被问到航运精神时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海员的工作是真正的“大风大浪、大进大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必须“把好舵、定好锚、拧好绳”,必须“同舟共济”。这四个字放在别处是比喻,放在海运人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情意结”。 海运人的形象正是在采访中逐渐清晰起来的。回想起四个月前的交集,他们的样貌和讲述可能不甚清晰,但留下来的对他们经历的体认和敬意,是历久弥新的。 在听到或出人意料或感人至深的故事之外,中远海运的采访经历对我更是一次践行“四力”的教育,原来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惊心动魄等着我们去发掘,去体会。能多了解一点国家航运事业的发展,是我有限的采访经历里的幸运和荣幸。 安徽日报袁野:新中国第一坝背后的故事 我所驻站的城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六安市。壮丽70年,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要了解他们,必须走进大山,到第一线去挖掘。4月底,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活动中,我一个人来到大别山深处的佛子岭水库蹲点采访,了解这座新中国第一坝背后的故事,用实际行动践行“四力”要求。 记者在佛子岭水库历史展览馆听取工作人员介绍情况。 采访过程中,我结识了一位当年修建水库的工人,今年已经88岁的沈福安老人。沈老的年纪足以当我的爷爷,和他的交流与其说是采访,更像是晚辈在倾听长辈诉说他年轻时的故事。1952年水库修建之时,新中国的相关技术相当缺乏,是无数的专家和像沈福安一样的普通工人,通过在工地上掀起的学习技术高潮,创造性地实现了4000多项各类技术革新,才让新中国第一坝仅用了短短2年10个月就耸立在大别山区,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开辟了新篇章。沈老记性极好,我也沉浸在他的故事当中。当晚告别沈老回到住处,我不禁深思,如果不深入一线,如何能够结识这样一位老人?如何能够挖掘出那个激情岁月中的动人故事? 六安市地域面积大,又以山区为主,平日里即便是一篇篇幅不大的小稿子,也可能需要记者驱车数个小时,深入大山,方能采访到第一手素材。很多时候,一个礼拜我只有一天不到的时间能够坐在办公室中。广阔的大别山区,才是我们真正的工作场所。 践行“四力”要求,俯下身、沉下心,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记者。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时代的变迁,只有在基层才能聆听群众的心声,只有在现场才有触动心灵的震撼。作为新时期的党报记者,我会坚持扎根基层、扎根大山,将老区过去的光荣、新时代的光彩付诸笔下。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