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术话语的“史家办报”(2)
时间:2019-03-01 11:0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神仙道不醉石 点击:次
那么,章太炎会不会将史量才称为史家(历史家、史学家)呢?不会的。《墓志铭》介绍了史量才的生平经历,可知史量才既无官职(史官),又无著述(历史著作),以一代大儒章太炎的眼光,断然不会称其为史家的。史量才虽事业有成(“所立工商事益众”),“号为素封”,原不过一“匹夫”②耳。 论者称章太炎“知人之深”,此说可疑。章太炎晚年常为他人做《墓志铭》之类的文章,光墓志铭一类,在《章太炎全集》中就收录有38篇之多(另有墓表类28篇)。章、史之间仅为泛泛之交,查《章太炎年谱》的记载,关于史量才遇害以及史家请写《墓志铭》事,也只字未提。 此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谀墓为我国自古以来的一项坏传统,这种粉饰性文字写起来很有讲究,其中多有曲笔,章太炎是老于此道的。总之,我们在《史量才墓志铭》中通篇看不到“史家办报”这四个字,也读不出这层意思来。所以说,认为章太炎在《史量才墓志铭》一文中提出了“史家办报”,即使不说是严重误读,也属于过度诠释。 三 1987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将史量才的办报主张分为五个方面:(1)办报如同治史,治史之目的在于致用;(2)报馆应有独立精神,必须走企业化道路;(3)报纸为舆论机关,具有“劝导舆论”和“创造舆论”的功能;(4)新闻业也是国家重要的文化事业;(5)办报要有世界眼光。以上五个方面的主张作者概括为“史家办报”。 2015年此书出版增订本,关于史量才部分(第五章第六节)几乎原封不动,但原版的“史量才的办报主张”(小标题)改为“史量才的‘史家精神’办报思想”[6],是以“史家精神”来概括史量才办报思想的。 30年前出版的《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是第一部中国新闻思想史著作,它一问世就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从此后的学术研究来看,此书相当于确立了关于史量才办报思想的一个解释框架,或称之为“初始话语文本”。后续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有所继承(恐怕也包括以讹传讹),当然也有所创新。 1994年出版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沿用了“史家办报”一说,但只将“史家办报”思想作为史量才办报思想的一部分。③1992年,“史家办报”作为新词条被收入专科辞书。《宣传舆论学大辞典》这样解释—— 是对我国报纸实业家史量才(1880—1934)办报思想中一个重要观点的表述,言出于章太炎写的《史量才墓志铭》。史氏这一观点在19世纪末我国已有人论及,但没有人展开,例如谭嗣同便有“报纸即民史”之说,史氏对这一观点展开了论证,并付诸《申报》的实践。 接着将史量才“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总结为四个方面:(1)报纸如同史书,是将历史事件如实记录下来,传诸后人;(2)报纸评论是对历史的分析,应高于历史记录;(3)办报治史的目的在于致用;(4)以史家精神办报必求记载真切。[7]可见,该词条的撰写者直接参考了胡太春的《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不过,对“史家办报”却作了狭义的解释,即把“史家办报”当作史量才办报思想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这一点与《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相同。 张允若的研究参考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同时他认为,主张以治史态度办报的,在中国新闻史上不乏其人,如蔡元培、李大钊等,“史量才只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张允若还认为,这种办报主张并不局限于中国,“世界上一些严肃的大报,总是从历史的高度看待自己的事业,以忠实地记录历史为己任”[8]。张允若注意到了“思想史上的史量才”,对此《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已露端倪。但不知为何,张允若却认为章太炎之所以将史量才的办报方针称为“史家办报”,与史量才姓史也有关系。 稍后的一篇文章称:“近日看《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裘正义著)有关史量才(三十年代《申报》主人)内容。史量才曾提出‘史家办报’的思想,此‘史’非姓氏的史而是历史的史。”[9]此文把“史家办报”说法的发明权归功于史量才,可能是作者未仔细阅读原著所致,但他强调此史(史家)非彼史(史氏),很有必要,仿佛预感到后继的研究者还将在此处犯错一样。 再稍后,一篇考察中国百年理论新闻学发展的文章,谈到了史量才。文章写道:“初为《时报》主笔,后接办《申报》的中国报人史量才,则以‘史家办报’在新闻传播思想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指出,史氏的‘史家办报’思想有三层含义:第一,认为报纸同历史记录一样,是将历史事件如实地记录下来,传诸后人。第二,报纸评论和剖析历史,又高于历史记录。第三,报纸主要是文化传统的载体。”[10]作者的这段引文未标明具体出处,应该是引自《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的。可见,在“史家办报”这一学术话语的再生产中,《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一书处于一个重要的二传手的位置。④ 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千期梨园正青春——论《梨园春》的创新
- 下一篇:《晋绥日报》社论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