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情感类节目的传播创新与共同体建构(4)
时间:2019-06-29 11: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朗读者》节目不仅是一场听觉盛宴,也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首先,节目最大的亮点是字幕的设计,大多数节目字幕都是位于屏幕正下方三分之一处,而《朗读者》精心设计的字幕是通过书籍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这个设计特别有创意、有诗意。其次,说说访谈室与朗读室,独立于观众席的相对密闭的访谈室以白色为主,白色给人一种宁静文雅的感觉,访谈室陈列了电视、沙发、茶几、茶杯、花卉,营造出相对温馨的访谈环境。而朗读室则主要以砖红色和深蓝色为主,给人一种庄重和神秘之感,墙壁采用藏书阁的形式,还有巧妙的楼梯设置,使得整个舞台布景的空间架构新颖而别致,给观众带来唯美的视觉盛宴。 四、文化传播与共同体建构 电视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形式,一种具备“民族化”功能的大众传播媒介及公共机构,它在维系群体情感,凝聚象征力量,增进文化认同,建构民族—国家共同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0]《朗读者》通过电视媒介的传播以及线下在多个城市设立的“朗读亭”,不仅打通了线上与线下的渠道,更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使朗读走近每个人的身边。“朗读亭”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极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激发了全国性的文化参与,旨在希望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停留,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自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感受文学的魅力。 一般来讲,共同体通常被描述为两种类型:一是地域性类型(如村庄、邻里、城市、社区等地域性社会组织),二是关系性类型(如种族、宗教团体、社团等社会关系与共同情感)。其中,共同体的关系性类型显得越来越突出。[11] 现代传播手段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体验与意识,电子媒介开始跨越以“共同在场”为基础的群体认同,利用情感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传递情感、传承精神、传播文化。《朗读者》文字背后的情感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无数观众,情感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当与观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形成合法性的认同时,便可达成共同体情感上的建构,这不仅有利于与观众的交流,更有利于情感的社会整合,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同属于一个社会集团的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感情即集体性感情,集团成员间具有的这种“共同情感”越强烈,集团的团结性就越强,凝聚力就越大。[12] 电视传媒作为一种赋予公共精神的文化,在建构共同体、凝聚社会情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说,共同体情感的建构就是对“道德”“友善”“诚信”“高尚”等价值观念的共同建构。《朗读者》节目为观众分享了亲情、爱情、恩情的故事,很好地营造了一个社会的公共情感氛围,有了社会性情感,人们的交往行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动力,而社会化功能的发挥可以使得人们的情感丰富、纯真、崇高,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人类社会因情感而整合、协调地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的进步也取决于人的情感的进步。[13]情感社会学家认为,重建社会离不开情感的维系,情感是人际关系的维持者,是对宏观社会结构及其文化生成的承担者,也是一种能够分裂社会的力量。因此,情感在所有的层面,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中,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 五、结语 电视是“一种强有力的整合力量,一种努力锻造某种国民意识和国民文化的国家媒介”[14]。它将各不相同的人们同化到一种共同的公民文化中。《朗读者》通过别人的故事来唤醒观众内心的觉悟,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培养观众的共同情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会上建立真、善、美的情感氛围,塑造积极向上的国民情感素质。 [本文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礼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6BXW04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史华罗.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M].林舒俐,谢琰,孟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3. [2]张炯.文学功能与价值新探[J].甘肃社会科学,2014(2). [3]乔纳森·H.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M].孙俊才,文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7. [4]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49.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1. [6]段鹏.传播学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33.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8. [8]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05. [9]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8. [10]张兵娟.全球化时代:传播、现代性与认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2. [11]李慧凤,蔡旭昶.“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J].学术月刊,2010(6). [12]郭景萍.情感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61. [13]郭景萍.情感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66. [14]戴安娜·克兰.文化社会学[M].王小章,郑震,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