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同向、同力:舆祥康快车王晗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的内在联系
时间:2019-08-07 05: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摘 要:长期以来,将“舆论监督”狭义理解为“负面报道”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理解仅看到“舆论监督”的批判形式,却未察觉其所隐藏的“正面效果”。更有甚者,将“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完全对立起来。“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看似形式迥异,实则这两者同理、同向并同力。 关键词:舆论监督;正面报道;同理;同向;同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7-0000-03 一、“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的同理性 (一)“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揭露错误,剔除毒瘤 新闻媒体要直面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共识也是媒体责任。媒体对社会问题进行曝光,其目的是通过发现问题,从而发挥媒体的社会规范功能。以往的“食品安全”“山东疫苗”以及现在的“大数据杀熟”等事件的曝光就是在发挥舆论监督剔除社会毒瘤的作用,以此维护市场的秩序,并且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排除致命隐患。 在以“微博、微信、论坛”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开始呈现出“亲民化”的特征。“亲民化”表现在公众依靠微博、论坛等平台自由表达对于热点事件的态度及意见,这种态度及意见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相关部门或者当事人的回应。当前,“网络舆论监督”正在成为常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传统媒体监督”并驾齐驱。 (二)“正面报道”的出发点:宣传典型,鼓舞人心 “正面报道”的主要职能是宣传典型,引导舆论,促使社会公众的所作所为合乎道德规范。“正面报道”最为常见的便是“正面典型报道”,对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进行新闻报道。对“正面典型”的报道应遵从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拔高典型形象而造成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 “正面报道”多数是正面宣扬先进的人物、事迹、成功的经验等,从而达到鼓舞民心的目的。据人民日报2018年3月追记复旦大学教授钟杨的报道,公众深深地被《一粒种子造福万千苍生》[1]的报道深深感染,报道中对其生活细节、西藏探索、师生寻种等进行详细描述,刻画了其坚定信仰、无私奉献、不忘育人初心的形象,其散发出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更多奋斗着的人继续前行。媒体通过报道此类典型人物事迹感染公众,使之努力奋斗。 (三)同理性:“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均遵循“真实性”原则 “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的同理性是指两者必须共同遵守的理论原则,即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工作者应当将“真实”作为新闻采访、写作以及编辑等各个工作环节的第一信条,因为只有在保证“单个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新闻的“整体真实”[2]。无论是“舆论监督”还是“正面报道”,这两者都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于真实存在的社会不法以及不德事件进行批评曝光,从而印证此行为不符合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应该鼓励公众去追求它的反面,这是“舆论监督”正面效果的体现形式。“正面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但它同样也具有负面效果。比如,在报道事实的过程中进行添枝加叶地夸张报道,就违反了作为记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所以,无论是“舆论监督”抑或“正面报道”,都需本着真实性原则去进行揭露或宣传,这便是两者的第一个内在联系——同理性。 二、“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的同向性 (一)舆论监督:批评的角度,建设的目的 “舆论监督”是从批评的角度进行负向报道,从而论证其对立面的合理性以进行建设性报道稳固局面。“舆论监督”的效果一般有两面,即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常见的负面效果表现在选题策略、报道策略以及播出策略等方面,具体表现为:视点错误、分寸拿捏不当、不合时宜以及地域或领域的失衡。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该避免“舆论监督”的负面效果,使其正面效果有效地发挥出来。 新闻媒体肩负社会责任,这便决定了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具有建设性。新闻媒体具有引导舆论的功能,所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所有媒体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任务。新闻舆论监督要注意立场与方向的问题,只要正确把握立场与方向,就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相契合。这种建设性要求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应该注重动机、讲求方法,还应该注意舆论监督的效果,保证在揭露批评后有关部门能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完善工作,促使问题解决,从而使公众对舆论监督抱有信心和希望。 (二)正面报道:肯定的角度,宣传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