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标签化”新闻产5元以下的股票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
时间:2019-08-07 04:0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摘 要:美国政治家李普曼在1922年提出“拟态环境”学说,揭示了大众媒介的隐形功能,客观世界无穷大,为了使受众更好更快获取信息,标签化便成为信息处理的重要手段。对事物进行标签化的归类,原本是对事物进行初级认知的一种简便形式,标签是客观的、毫无偏见的,但现在的流行标签明显呈现出泛滥化和污名化的倾向,贴标签的行为变得随意、肆无忌惮,亟待治理。 关键词:标签新闻;新闻专业主义;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7-0000-03 新闻报道“标签化”,指的是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截取新闻中最能吸引受众的元素进行突出强调,用较少的篇幅来报道新闻事件。戴维·巴勒特曾经对“标签化”下过定义:对事件进行鉴别,给他们命名,下定义,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例如“行凶抢劫”“恐怖分子袭击”,或者“虐待儿童事件”。这样就给事件“贴上了标签”。[1]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20世纪60年代教育学家皮亚杰将康德的理论发展为“图式/基模”,正式将“基模”引入传播学领域。刘海龙教授说:“‘基模’代表着一种先入为主,自上而下的过程。它描述了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对当前信息处理过程的影响。” 正如“基模”理论所指出的,媒体的表达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感知世界的方式,“基模”一旦形成,可能会加强最初形成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所以新闻报道的“泛标签化”常常会造成读者的认知偏差,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打造。 一、新闻报道“泛标签化”的媒体成因 新闻报道“泛标签化”的成因较为复杂,河北大学的于子茹在《我国新闻报道中的“标签化”现象研究》[2]文中将新闻标签化的客观成因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因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大众传媒的新闻专业主义,所以对新闻标签化的客观成因不做分析。 1.“标签化”符合受众的思维定式 贴“标签”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信息处理方法,因为记者需要对新闻事件、人物进行鉴别、分类,将新闻和人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新闻成为新近发生的“旧闻组合”。新闻标签化是受众理解新闻的前提。 李普曼认为,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标签化”的新闻报道为了满足受众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常常无视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规律,如当某地再出现“老人摔倒+年轻人”的新闻时,媒体常常会不顾新闻事实要素的不同而直接将其简单贴上“XX地彭宇案”的标签,忽视了标签附带的刻板印象,给了人们错误的引导,必然会造成社会舆论的偏差。 2.消费主义时代的媒体选择 信息时代,媒介发生的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媒介产品化,信息已然不再稀缺,稀缺的则是人们的注意力。[3] “标签化新闻”的初衷是为了用少量的文字传递给受众最多的信息,这对于信息爆炸环境下的媒介和受众来说都是有益的。对于媒介来说,缩短了新闻制作的时间和成本,对于受众来说,在有限的篇幅内得以粗略了解一个新闻事件。 在互联网媒体利用“泛标签化”新闻取得成功后,传统媒体中的“泛标签化”新闻也屡见不鲜。新闻媒体为了追求阅读量和点击率,特意使用受众喜欢的字词句,郑雅宁对法制新闻报道的“泛标签化”现象进行梳理,认为法制新闻中至少存在六种新闻标签类型,分别是性别标签、社会身份标签、经济地位标签、年龄标签、姓名标签和地域标签。[4] 3.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缺失和认知局限性 1978年《人民日报》等8家新闻单位开始试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经营方针,尝试市场化经营,但我国的新闻媒体还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媒体必须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媒体从业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高度自律。 标签化新闻的泛滥,是记者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的表现。如2018年10月28日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多家主流媒体在报道此事时,标题中均带有“轿车逆行”“女司机逆行”等字眼,如新京报发文《重庆一公交与逆行轿车相撞后坠江,女司机被控制,动画示意路线图》,北京青年报发文《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疑因一女司机驾驶私家车导致》等,大量报道致使正常行驶的女司机成为网民痛骂的对象。 普利策晚年认识到媒介对于社会的作用,他创办新闻传播学院,重视新闻专业主义,提倡记者应具备社会责任,要求记者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新闻事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向。 二、新闻报道“泛标签化”的危害 1.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