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大地起宏图——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年间
时间:2019-06-26 16:4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原标题:京畿大地起宏图——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年间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题:京畿大地起宏图——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年间 新华社记者 春为岁首,携希望和梦想出发。 五年前的早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这是历史性决策、战略性谋划。历经五年的持续努力,一幅宏伟的“大蓝图”在中国京畿大地徐徐铺展。 一张蓝图改变21万平方公里发展路径 正月展春流,渤海涌大潮。 沿京津高速一路向海,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内,“双城记”好戏不断—— 京津携手共建共管共运营,中关村团队驻园招商,挂牌两年多注册企业近千家…… 在天津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吴秀山看来,打破“一亩三分地”定式,协同发展种下的“种子”正结出累累硕果。 一隅观全局。 京津冀人口1亿多,面积21万多平方公里,虽山水相依,但发展却“胖瘦不均”。 战略指引,架梁立柱。五年来,从规划纲要,到跨行政区的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再到12个专项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体系不断落实落细。 舍一时,谋长远,三地协同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北京“瘦身提质”,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有序向外疏解…… 天津“强身聚核”,整治“散乱污”企业2.2万家,先进制造业比重达63.5%…… 河北“健身增效”,大力去煤炭、钢铁、玻璃、水泥等产能…… 北运河,串起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构成一个“金三角”。协同发展大战略唤醒了这片土地,规划、交通、产业、生态、人才等领域深度对接,“通武廊”名头越来越响。 观念一转天地宽,基层干部感受最明显。 “过去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现在对接顺畅了,北京有关方面主动帮我们对接,这几年平均每年引进北京项目上千家。”天津武清区发改委主任陈建江告诉记者。 海斯坦普-海纳川天津工厂,由跨国公司与北汽旗下公司选址武清投建。 “我们工厂管理层就充分体现京津冀协同,两个廊坊户口,两个北京户口,三个天津户口。倒退几年,我不会选择从北京到武清工作。”海斯坦普汽车组件(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裴英杰感慨地说。 紧邻北京通州,潮白河畔,廊坊香河机器人小镇汇集一批北京企业。尼玛克焊接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孙亮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的生产制造、研发全部搬至河北,融入了小镇。 合则强,孤则弱。共绘“一张图”,京津冀协同发展风生水起。 两翼齐飞续写首善之都新荣耀 距天安门约25公里,北京通州,一座“千年之城”拔地而起。 距副中心105公里,河北雄安,一座“未来之城”横空出世。 两座新城,构成了北京再次起飞的“两翼”。 穿越3000年走来的北京城,头顶“超级大都市”光环,但也面临“健康烦恼”:功能过多、人满为患、蓝天难见、交通拥堵、房价高涨…… 不怕“动奶酪”,不惜“割肥肉”,五年来,非首都功能疏解攻坚战持续推进。 ——控增量、疏存量,引导和倒逼政策有序实施。 五年来,北京出台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不予办理的相关业务超过2.1万件;疏解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各类市场和物流中心超过3000家…… ——疏与控、两手抓,人口调控机制不断完善。 北京深入实施居住证制度和积分落户办法,严格落实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等措施。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北京“瘦身健体”逐渐显效。2018年,北京PM2.5年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1%;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指数下降1.8%;常住人口比2017年末减少16.5万人,增量和增速连续实现“双下降”。 老百姓更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切实增强了获得感:腾退土地6828公顷,约50%用于“留白增绿”;学校、医院等过于集聚的优质资源辐射更广;大批便民网点建成…… 标本兼治,正在双向发力。 先看“内向调整”的一翼。今年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位于通州的城市副中心。 截至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实施,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基本制定完成,加强城市副中心政策集成创新意见出台。 再看“外向疏解”的一翼。今年1月2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1+N规划体系基本建立,1+N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正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雄安新区对人才吸引力很大,公司设立不到一星期,就招募到两名高端人才。”来自深圳的雄安达实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枫说。 一体两翼,北京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 请进来,走出去。京津冀大地之上,天津也着力构建“1+16”承接格局,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推进河北雄安新区建设。 三大领域率先突破提振上亿人发展信心 一山三界,变于协同。 京津冀交界处的山区,一座长城烽火台遗址之上,曾经划分并象征三地差异的“三界碑”,如今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