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零交易所规费宣发开播曹盾直面十二问(2)
时间:2019-07-08 17:1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曹盾:这是我自己给自己加的一个任务。我们开机前确定《长安十二时辰》的风格是视觉流畅,运动镜头多,于是就决定尽量用长镜头。后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很多器材都是我们自己加工的。比如有一个镜头——一个烟丸射过去,镜头从天上下来,然后在房上滚,最后脱落马背。很多人以为是航拍,实际上都是用器材完成的。 航拍机器挂不了大摄影机,如果用航拍,可能到这个画面时,突然就变成苹果华为的画质了。为了让画质统一,几乎所有的镜头都用大机器拍。《长安十二时辰》有一个专门解决器材问题的工作部门。 6 失败背后的成长 学会如何管理庞大团队 北青报:你的上一部作品《海上牧云记》的哪些经验教训对《长安十二时辰》有帮助? 曹盾:在《海上牧云记》之前,国产剧的投资、体量还有制作理念都跟现在不一样,可以说《海上牧云记》让国产剧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我们这个团队来说,它给所有人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一个基础。 比如怎么去管理那么多人同时工作,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以前的剧组可能就两三百人,《海上牧云记》的时候是800人,《长安十二时辰》在不算群众演员的情况下,最高峰值是1000多人。怎么让这样庞大的团队来合理有效地工作,经验肯定是来自于《海上牧云记》。 7 挨批背后的坚持 必须尊重作者的特点 北青报:面对《海上牧云记》曾招致的批评,您觉得有哪些是需要坚持的?哪些是需要改正的? 曹盾:《海上牧云记》里有一些尝试,观众对我提出了批评,比如节奏过于缓慢。后来我也反思了,我其实是想忠于原著的一些文学功底。虽然很多人不喜欢,觉得太慢,拖沓,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所以这个经验我并没有把它扔掉。 正是因为带着这个经验,我也必须尊重马伯庸的特点去创作《长安十二时辰》。首先要保留马伯庸小说的阅读感觉,第二要保留马伯庸小说中的知识点。《长安十二时辰》当时在好多网站上,特别引起大家轰动的不就是那些知识点吗?所以,我们既保留了知识点,又加了很多东西,就是必须带着他的烙印再往下走,这个是《海上牧云记》和《长安十二时辰》之间的潜在关联。 8 “看不懂”背后的拷问 三年级都有古文教育了 北青报:也有观众反映本剧信息密度大、门槛高、看不懂,您怎么看待这种声音? 曹盾:我问过好多人,《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小说是几天看完的?我是一天看完的。有人说三天,有人说两天,大部分男同志基本上都是一口气看完的。小说里那么多知识点都能看懂,为什么到戏里就看不懂?唐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以前大量的影视作品也向大家普及了长安的气质,长安的雍容华贵,所以我不觉得看不懂。 当然还有个别老师问我,人物对白里头有些半文半白,有没有担心观众看不懂?我回想了一下,1983年的时候我11岁,那时看《红楼梦》都觉得能看懂。83版的《西游记》里也有很多半文半白的对白,不也看得挺开心吗?为什么到今天看不懂了?九年义务制教育我觉得这些早该学会了,三年级现在都有古文教育了。 9 叙事背后的核心 长安才是真正的主角 北青报:还有一部分观众抱怨“看不懂”的是在剪辑上,比如张小敬前一秒还在紧张暴走,下一秒就在看许合子跳舞,不明白它跟主线情节是什么关系。您认为这是一种叙事风格的需要,还是刻意在雍容气度的长安生活和分秒必争的破案中间寻求一种平衡呢? 曹盾:我们的标题不是“张小敬十二时辰”,也不是“李必十二时辰”,我们的标题是《长安十二时辰》,我们的主角是长安,这个城市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要讲的是长安的危机,而不是张小敬的危机,我们要找的是长安的情怀。 为什么那场戏那么去拍?是因为虽然表面上看许合子是在表演,但其实随着这个人走下去,她的每一场表演都是一场战争,只有她站到最后那个位置上,永新县的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所以这个情节跟张小敬的情节,对于我们来说同等重要。 对于一个英雄人物的塑造来说,他在拼命时,百姓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这是我要展现的,因为他救的就是这些人,他要保卫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 10 “质感”背后的真诚 剧集假装电影是没必要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