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融媒体语境下谈苏泊尔电饭煲维修点记者的职业素养要求
时间:2019-08-07 03:0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摘要:在融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对记者所强调的“术业有专攻”已经不适应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行业已经不需要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而是意味着新闻行业对其从业者,特别是一线新闻从业者提出了“一人多能”的新要求,新闻从业者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行业竞争力,才能够在传媒行业中站稳脚跟。 关键词:融媒体;记者;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7-0000-02 一、研究背景 融媒体时代的快速到来,致使信息越来越强调快速准确地发布出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重视媒介融合。 对于传统的媒体行业来讲,报道从撰写到发出至少要经过三个环节:编辑审核、部门审核,最后才送领导签发。遇到突发事件,记者还会在新闻报道中加入现场照片,新闻报道更加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一般会派遣两个记者到现场:一名是文字记者,一名是摄影记者,二人各司其职,文字记者需要立马根据现场情况的最新进展以及事件的真实情况书写文案;摄影记者则需要拍摄现场的新闻图片,力求通过图片向读者传播现场氛围,增加报道的现场感。 在越来追求速度的今天,人们恨不得在事情刚发生就想要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和结果,新闻的时效性也因此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媒体的一线采编人员仅“各司其职”已经难以满足媒介融合时代下对于新闻速度的追求,也正因如此,传统媒体的记者的职业素养需要根据时代的新要求而不断更新。 二、融媒体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对于融媒体时代下对记者等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我们采用文献搜集的方法查阅了学界对此话题研究的成果,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会“拍”已成基本要求、会“写”更需规范、会“跑”是锦上添花、会“直播”亦成主要能力。 (一)会“拍”已成基本要求 工信部发布的《2018年5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中的数据显示,我国三大运营商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4.3亿户,移动宽带用户(即3G和4G用户)总数12.01亿户。[1]这意味着我国智能手机的用户量浩大。 随着智能手机的一代代发展,智能手机已经可以满足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对像素的要求,也可以满足新闻照片对于像素的要求。在当今时代,绝大多数的新闻从业者都会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这也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新闻从业者特别是一线记者具备了拍摄新闻图片硬件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新闻记者便需要掌握“会拍”的技能。 有个业界的朋友曾经跟我说,他们报社已经好几年没有招收摄影记者了。对于报社来说,专门设置摄影岗位已经不再是刚需。因此,对于一线记者来说,除了具备基本的文字采访技能以外,还需要掌握新闻摄影的基本技能,既会“写”,又能“拍”,一个人可以胜任多种职务,这样做的好处便于信息及时快速地发出。 (二)会“写”更需规范 传统媒体强调文字记者的语言功底,很多记者都是中文专业出身,语言功底深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人都有了“麦克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表看法、信息或者新闻。伴随着新闻客户端APP和各类新闻发布平台,记者也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新闻信息,为了抢时效,有的新闻篇幅短,审核得也快,发布时间快。但随之而来的弊端是有些新闻把关人没有认真仔细核对信息,从而导致某些新闻会出现语法或者语病上的错误,更有甚者还会把某些重要人物的名字打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闻在讲究时效性的同时也要牢牢树立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同时,新闻有多种文体,有通讯、消息、评论等。在融媒体环境下,一线记者要具有掌握多种新闻体裁写作的能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全能写手”。 (三)会“跑”是锦上添花 “跑”新闻的含义就是说记者擅长深入实际,说明其主动采编的能力比较强。在当下,由于人们拥有智能手机,如果在某一时间某一地方突然发生了紧急情况,记者恐怕不是第一个赶到现场的那部分人。来自现场空间的新闻生产,并非都出自专业媒体[2],可能附近居民掌握的视音频资料才是第一手的资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能否会“跑”,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把事件现场的音视频调查好并搜集好,这是非常重要的,相对于记者赶到现场以后拍摄到的资料来说,这些第一手音视频是珍贵的。 倘若一线记者能够具备“跑”的能力,不仅能够使一线记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事故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还能够使观众能够更加清晰深入地了解事故现场的第一情况,这对了解和处理现场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实际上也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对事件展开详细调查。 (四)、会“直播”亦成为主要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