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拜年文化网络传播的策略研究(3)
时间:2019-03-04 22:2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神仙道不醉石 点击:次
拜年文化的网络传播必然离不开形式与内容这两大要素,网络环境是拜年符号体系与思想容器传播的重要空间载体,只有在统一网络环境交往中,主体间才能开始开展关于拜年文化内涵与意义交流的思辨活动,使彼此间认同拜年文化的权威性成为可能。 网络传播者既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又要善于把握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向。对于拜年文化的传播,要自觉解构拜年文化的内涵,主动融入现代化因素,以适应网民超链接、浅阅读、娱乐消费等的特点,从主题、标题、图文、场景等方面,在继承延伸现实拜年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内容上的创新,也要选择网络社区、即时通信或社交媒体等不同传播媒介或多媒体融合等进行传播形式上的创新,不断将其核心文化价值融入网络大众的心理;在特定时期将拜年文化生活化传播,掀起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以竞猜方式、奖励性方式,提升公民参与与分享的乐趣,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拜年文化的魅力。另外,在传播过程中应抓住传播的关键节点,使优秀拜年文化通过内容与形式的转化与各方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交流,营造有号召力、健康的文化传播环境,使拜年文化在网络化传播阶段依然能与受众在思想、情感、价值观上产生认同,促使拜年文化的优秀内涵在网络传播中由仪式形态向信仰体系转化,从而更好地在广大民众的心中传播,在民众的血液中流淌。 (二)对网络主体的满足与引导 拜年文化的传播者,要善于了解网络主体上网需求,使之契合主体的某种诉求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发挥拜年文化的功能,而寻求群体认同是公民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另外,文化的网络传播应基于拜年文化而发掘网络空间个体的共同价值,强调网络礼仪的重要当下意义。[11] 在传统节日期间,建构具有公共性、集体性与特定时空境遇的在线仪式场景,使不同领域的网络个体参与到网络的仪式性传承中,主体在个人表达与集体互动中产生关于文化的共鸣。依托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场景化”传播,模拟现实、还原真实,通过各种图式与象征性符号来进行拜年意义的弥补,人们在虚拟场景中通过视频实施拜年礼仪、传递拜年祝福时,可以表达出与现实拜年同样真实的传播效果。 另外,加强网络舆论阵地的信息源开发和利用,依托主流媒体、政府部门、团体机构进行数据监控,对有影响力的社区、论坛、微博进行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加强与它们的对话与交流,利用其影响力,满足粉丝的群体诉求并通过点赞、互动等方式加强个体存在感,引导公民的个体价值观与社会倡导的价值标准相一致。在不同的网络圈层建立起拜年文化的文化公共情感,依靠公共情感建设来激发不同网络个体之于拜年文化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使不同网络文化圈层的个体基于传统春节拜年文化而产生社会关系互动,产生拜年文化在网络中的广泛交流与使用。 (三)对网络文化的适应与超越 网络文化的多样性是网络文化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12]。我们既要根据某种需要改变自身,遵循客观事实发展,去适应网络文化,也要根据时代的需求突破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就是超越它现实规定的认知、内容与形态。对网络文化的适应是基础,超越是它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一方面,拜年文化的传播者,要在拜年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网络文化的娱乐、互动因素,强调个体的参与性,让不同的网络群体拥有个人定制的拜年活动,在娱乐的基础上提升拜年文化的吸引力。鼓励网民自发开展“拜年”主题活动,利用网络平台、视频直播等形式,扩大拜年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参与者在进行网络拜年时,也要有场景导向与互动范式设定,使参与者自身行为符合特定节日的、非日常生活的仪式化特征,使拜年文化在网络互动平台上完成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建构拜年文化认同。这对中华民族建立较为统一的文化价值观提供社会动员的意义,对缓解日益强烈的社会分化具有重要的整合价值。[13]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5G融入我国视频网站发展的新探索
- 下一篇: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