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超大城市的转型和突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成都答卷(3)
时间:2019-06-26 03:0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鞋子依靠智能芯片,就能读取步幅、步频等数据,识别出脚掌外翻等情况,以纠正跑姿;“不怕水”插座,突破传统插座不能涉水的“禁区”;不需要电视屏,墙壁天花板都能当幕布…… 这个地处内陆西部的城市,向着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发起一场新经济“突围战”,厚植土壤,让最具潜力、活力的经济元素长成“参天大树”。 高新区,是成都未来的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国际化产业新区,其南部园区被确定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经过摸底,这里具有新经济特征的8万家企业,被精准分成4类,进行梯度培育—— 对种子期“雏鹰企业”提供孵化器、天使基金等服务,对高成长期“瞪羚企业”提供租金补贴等,对独角兽企业提供投资融资、资本整合等,对龙头企业提供配套资本、高端人才等…… 就像一个生态圈,大大小小的企业在这里得到生机和活力。 2018年高新区新登记新经济企业1.1万户,增速达25%以上。培育独角兽企业3家,储备30余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和60家 “瞪羚企业”,筛选培育520家“雏鹰企业”。 敢闯敢试,勇于探索——从世界上最早提花织机问世,到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再到1978年以成都无缝钢管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拉开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改革创新,是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从古至今,绵延不息。 今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愈发强劲: 西南交通大学率先对高校职务发明进行产权混改,这被称为科技界的“小岗村”改革,让四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呈“井喷”之势,近两年已有200多项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分割确权,24家高科技创业公司成立,超过之前6年总和。 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约1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5.8%,出台“民营经济25条”,新登记民营企业18.4万家……成都,坚持以改革创新引领城市未来,推动改革实践加快向改革红利转变。 共建 市民在成都市三环路北四段的熊猫绿道锻炼(2018年6月12日摄)。新华社发(林学美摄) 80岁一头白发的曾佩华,很喜欢到锦江绿道上的江滩公园跳舞。近来,她发现这里越来越美——皮划艇、电竞足球、文创市集……升级改造的公园更潮、更吸引人。 入驻公园的还有一大批创业者。43岁的杨茜身绑绳子爬上爬下,“光感攀岩”吸引人们观看试玩。这是她的作品,将运动、娱乐、科技等结合在一起,给市民带来不一样的“动”感体验。 这里,是城市鲜活生动的质朴灵气,更是新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以GDP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2018年改造棚户区1.2万户、老旧院落327个、整治1918条背街小巷、建设160处“小游园·微绿地”,市民家门口换新颜。开工建设196所中小学、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下沉…… 这是一组写在城市规划中的数字:今年将开通3条轨道交通线路、全市地铁运营里程达301公里、50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环线将建成…… 这是一组活在市井街巷中的数字:逾两万家火锅串串店,无辣不欢,不负“美食之都”盛名;3000多家书店、报刊亭,让这座城市书香沁人;登记备案博物馆150家,逛博物馆已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 人们参与城市发展的热情和活力迸发。 去年,成华区和美社区规划一块微绿地,请专业设计师设计,征求居民意见。 “当时绿地上规划了好多高大上的设施,我们觉得不实用。”70岁的高天意和其他居民仔细研究后,提出不少意见:喷泉泳池改成儿童游乐场,增加老年人扶手等设施,最后都得到采纳。 经过广泛参与,绿地不仅得到居民的认可,还节约了建设成本,原本180万元预算最后只花了120万元。 在成都所辖农村,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共享发展成果。 西郊崇州市的竹艺村,一座座古朴的川西农家小院坐落其中,竹艺博物馆、网红建筑“竹里”、三径书院…… 一年多前,这里还只是一处寻常的川西林盘院落,屋子破旧、道路泥泞,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