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国内资讯 >

奋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稳步向解决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万涓成水,汇流成海。2012年—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减少到1660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10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退出,832个贫困县已经有153个宣布摘帽。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战期,正在为实现‘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整体目标而全面冲刺。众人拾柴火焰高,脱贫攻坚依然需要全社会付出艰辛努力。”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吴云波说。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要在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上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确保这些地区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要以促进转型升级和提升产业能力为导向,强化农业科技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和地位,积极探索科技扶贫的有效途径。

全面小康,贵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备豫不虞,居安思危。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有五个动力来源,一是低效率部门的改进,二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和人力资本提升,三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四是前沿性创新,五是绿色发展。要真正利用好五大增长来源,必须下决心、实质性地推动改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说。

这是人民至上的伟大征程——

凝聚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动力

“以前回家要花一整天,到家人都很疲惫。去年开始通了高铁,6个小时就到家,感觉好极了。”今年春节,李荣斌一家乘坐高铁从广州回重庆老家过年,出行便利了不少。

高铁改变的不仅是不断刷新的“中国速度”,更为区域与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模式与机遇,为民生改善带来无尽空间。

民生期许殷殷,奋斗未有穷期。

今天的中国,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重,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

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防止“择校热”损害教育公平、让农民工享受同城待遇、养老并轨改革等逐渐填平身份鸿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一边做大发展的“蛋糕”,一边努力分好“蛋糕”,让每一位劳动者都公平享受发展成果。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亟待精准谋划发力。

大道致远,海纳百川。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凝聚起决胜全面小康的磅礴伟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尽管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民生保障仍面临不少短板。贫困地区脱贫后如何持续稳定发展,社会保障安全网怎样能织得更密更牢?这些问题,都在提醒我们,保障改善民生没有休止符。

决胜全面小康,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发展更有温度和厚度——

“只有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上不断取得进展,人民群众才能有真切的获得感。”尚勋武说,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发展成果需要得到人民认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仅仅体现在一个个“数字”里,而是要融入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中。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创新理念,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