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一艘什么样的“医疗航母”(2)
时间:2019-07-03 12:4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要建设打仗型医院,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卫勤力量,以应对不同地域、空间和类型的战场卫勤保障需求。”该医院院长任国荃介绍说,总医院的实战化卫勤演练越来越经常化、规范化,不仅锤炼了医护人员的过硬素质,也强化了他们的战斗员意识。 ????保障模式之变—— ????从“后方”到“前线”的路有多长? ????从“战场”赶回的救援直升机缓缓落在停机坪上,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手术中心护士长赵晶和战友们顶着气浪,快速冲上去,将“伤员”运下飞机,送入手术室…… ????在某沿海城市,解放军总医院组织了这样一场实战化演练,检验海上卫勤保障能力。对于赵晶来说,这场演练并不难,因为她的战位在“后方”,并未受到导调组设置的战场环境太多影响。 ????然而,紧随其后的那场演习,赵晶和战友们登上救援直升机,紧急前出到“交战区”,登上某海岛开展救治演练。直到这时,她才真正意识到“前线”的含义是什么,以及战场急救面临的医药短缺、医疗设备不足、救援时间紧迫、战场环境干扰等考验。 ????在近几次卫勤保障演练中,解放军总医院都致力于将更多医护人员从相对安全便捷的“后方”,“逼”到险情不断的“前线”,让他们的战场急救能力真正得到锤炼。 ????第一医学中心肾脏病科副主任医师王涌是野战医疗所收容处置组组长。收容处置处于战场救治程序的前端,所以他对集训演练中的军事体能技能、实弹射击以及战术等训练课目尤为关注。 ????在前不久的一场卫勤演练中,王涌带领收容处置组完成部署后,发现指挥组已经为他们安排了警戒岗哨,其他各种设置均参照作战部队驻训标准,“战味”十足。 ????演练开始后,警报骤响,王涌和他的战友被迅速笼罩在弥散开的硝烟中,耳边是不断响起的枪炮声……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他们除了要独立完成所有的战场急救程序,救治正在流血的“伤员”,还要应对小股“敌军”袭扰等紧急情况。 ????“军医首先是军人,其次才是医生。”王涌分析说,未来战争模式发生改变,战场上没有“前方”与“后方”之别,军医在救助伤员的同时,很可能还要配合主力部队实施战术行动。他说:“战场上,军医也要时刻准备战斗。” ????为提升医护人员战时卫勤保障能力,从去年开始,该医院紧盯战时卫勤保障需求,结合岗位实际,启动“百项万人大练兵活动”。他们从未来战争形式变化出发,重点训练军事卫勤、岗位技能和尖端技术等3类405项训练课目。此外,他们还围绕提高卫勤决策组织指挥、紧急救护、自救互救等课目训练进行讨论和培训,完成了数万名医务人员训练考核。 ????“总医院是后方医院,是战略卫勤力量,既研究高精尖的医疗救治技术,也研究战场一线救治技术。我们始终关注前沿战场,建强战时伤员救治的综合实力。”该医院院长任国荃说,战伤救治技术专项训练,是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的重要环节。该医院党委“一班人”严格落实训练要求,全员全程参与,认真学习参训,熟悉前沿卫勤理念,掌握基本战救技术。 ????针对驻京部队集中、官兵工作繁忙等情况,该医院机关牵头联络,协调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战救卫勤骨干组成教学团队,主动上门服务,分别到军委机关等单位开展战伤救治技术理论宣讲、现场观摩、技能培训,面对面辅导,手把手传授,先后培训19家单位数万名官兵,广泛普及了现代卫勤保障救治理念,有效提高了广大官兵的战伤救治技术水平。 ????野战医疗所是战地救护的拳头力量。队员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卫勤保障的成败。全军开训动员一声令下,解放军总医院党委闻令而动,成立由院长、政委挂帅的军事训练领导小组和专项办公室,召开年度训练工作大会,组织训练观摩,11支野战医疗队齐装满员,迅速集结。无论是知名专家,还是博士硕士,大家都是普通一兵、卫勤战士。脱下白大褂,穿上迷彩服;离开诊室、病房、手术间,奔赴野外训练场,以实战实训的形式锤炼摔打,检验落实习主席训令的实际成效。 ????去年7月,一部反映该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忠诚履行南海卫勤保障使命的纪实片《护佑南沙的生命航标》,在解放军总医院院周会播出后,引起热烈反响。紧接着,该中心野战医疗队在雨天条件下展开应急拉动演练,60名野战医疗队员携带急救包、药品等救护箱组,5辆野战急救车、野战装卸车装载救护医用装备快速集结,疾速驶向指定地域,搭建野战帐篷医院,立即展开救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