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国内资讯 >

京畿大地起宏图——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年间(2)

  五年来,“三界碑”下河北沥水沟村村民蔡金莲不仅喝上了深井自来水,打电话不再害怕“被漫游”,而且家门口“一颠簸,就知道到河北了”的路也在改变。这些变化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水平与嫁到1公里外、北京将军关村的四姐,差距正在缩小。

  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也是让百姓切实看到成果的几个维度。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

  ——“断头路”正在消失。三地打通扩容“断头路”“瓶颈路”800多公里,高速公路“断头路”加快贯通,国道“瓶颈路”基本消除。

  ——“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京津城际延长线、津保、张唐等建成通车,开行京津冀环形列车、通勤动车,环首都“半小时通勤圈”逐步扩大。

  ——机场群布局不断优化。北京新机场即将进入验收移交阶段,天津航空口岸大通关基地全面开工,唐山机场扩建完工,沧州机场建成投运。京津冀主要机场实现一体化运营管理。

  ——港口群建设向世界水平迈进。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先后成立,津冀港口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加快推进。

  生态优先,联防联控。

  河北境内的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是天津的重要水源地,但大规模网箱养鱼污染严重,曾是跨区域治理“老大难”。如今,网箱养鱼不见了,水质变清了。

  五年来,三地协同推进水污染综合整治,京冀、津冀分别建立相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我在雾霾里牵着你的手,却看不清你的脸。”网友的调侃,吐槽出京津冀的尴尬。

  同呼吸,共努力。三地不断推进联防联控联治,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2018年京津冀13个主要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近一半。

  绿化方面,三省市2014年以来完成植树造林超过3200万亩,仅张家口一地去年完成营造林601万亩,退出矿山105处。

  产业协作,优化布局。

  一系列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实施——

  北汽集团(华北)微车基地整车下线,高碑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沧州明珠商贸城等签约北京商户4万余户,天津宁河区、东丽区分别与唐山、沧州共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园区……

  一系列促进产业升级转移政策措施出台——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实质性运转,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在天津自贸区设立,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出台实施……

  五年间,河北引进京津资金约1.8万亿元,占全省同期引进省外资金一半以上;天津引进北京企业投资到位额超6400亿元,占引进内资四成多……

  四方合力破除藩篱实现五年大不同

  走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一家家企业分布有序。紧邻产业园,曾经的“化工大道”已改名为“北京大道”。

  改变的还有无形的“路”。京冀携手,在国内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先河,解决了药企迁出后需重启审批程序的难题。如今,80余家北京医药企业落户这里。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强有力的统筹下,京津冀出台实施一批重大改革举措,在中央与三地四方齐心合力,大刀阔斧破除体制机制藩篱。

  推动建立统一的区域大市场和新机制——

  成立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以投资一体化带动轨道交通一体化;实行通关一体化改革,通关时间平均缩短41天;共同制定实施交通、商贸物流等领域协同标准24项……

  建立跨行政区利益共享机制——

  产业合作难,难在利益分成上。2015年6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发布。

  记者在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了解到,中关村海淀园企业落地秦皇岛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双方各自享有40%,剩余20%建立产业扶持基金。

  五年来,三省市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加强。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约78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约7500家。

  改革创新,带来的还有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