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国内资讯 >

一座超大城市的转型和突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成都答卷(2)

漫步街头,不断延展的城市绿道,将公园、社区、小巷逐个串联,成为市民陶冶情操、休憩放松的重要场所。目前全城已经修建2600多公里城市绿道。

为什么修建绿道?对城市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资产?绿水青山如何成为金山银山?

四环路附近的桂溪生态公园,大半年前修好绿道,人流量超过1000万人次,附近人都爱来,散步、跑步、会友……

绿色,吸引着人们,重构着人们对城市价值的认识。

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康瑛给桂溪公园算了一笔“生态账”——商业和生活场景的叠加营造出消费场景,最终产生价值。2018年桂溪公园基本实现自负盈亏,改变了以往生态建设只靠政府投入的老路子。

成都青羊区相关负责人在做区里工业项目规划时,几次登门和康瑛洽谈,要把绿道提前设计到规划中,并希望能尽快开工,“先建绿道,再进行项目招商和周边配套的打造。”

这是城市理念的更新——

在市中心,开发强度一度超过80%,局部区域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万。“三降两提”——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升降之间,将人口从840万疏解至657万,交通拥堵等大城市顽疾有所缓解。

发展不再“摊大饼”,实现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建立66个产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不再同质化竞争,而是融合式发展;每个组团内有学校、运动场、邻里中心、养老设施等,以“15分钟”为半径,人人都能享受到优质公共配套……

提高发展质量,全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2018年,成都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增长约8%,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和9%,新增人口74万人……

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说:“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坚定前行,成都要成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先行者,勇于在跨越发展中实践,在创新中抓落实,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突围

这是成都西郊崇州市竹艺村风光(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过去10年,成都常住人口年均净增50万左右,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市民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城市管理的问题也集中显现。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

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点。

社区活,城市活。

成都市4000户以上的大社区达525个。“涉及社区治理的职能分散在40多个部门,犹如九龙治水,很多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2017年,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成立,作为党委工作部门,由组织部长兼任社治委主任,统筹各方资源,优化顶层设计。

一方面,社区治理做“加法”,发动社会力量,聚力破解品质服务层次不高、供给低效等问题;另一方面剥离街道招商引资职能,落实社区“减负”、精简事项、提高效率。

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社区党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居民困难和需求,先后建成老年长寿食坊、微型理发室、四点半学堂等9个功能性服务室。社区党组织、党员认领服务项目117个,服务1200多人次。

很多居民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社治委牵头建设、运营“天府市民云”,将涉及37个单位的147项服务集中在一起,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指尖式”服务,上线百日用户即突破百万;

改造党群服务中心800个,撤掉冷冰冰的柜台,一对一的开放式办事工位像咖啡馆一样温馨……

党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能力大大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发展治理模式正在悄然形成。

社治委,是成都市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因地制宜设置特色机构的创新实践,更是对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与社治委一起写入新一轮《成都市机构改革方案》的,还有新经济发展委员会。

两名乘客从成都地铁10号线双流机场T1航站楼站走出(2017年9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