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传播与文化认同建构(3)
时间:2019-02-28 23:3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神仙道不醉石 点击:次
云纹铜禁是古代中国人酒文化中自我约束的一件物证,也是一代霸主楚庄王大国梦的一个缩影。今生故事对于它的展现,是对于古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它的出现向众人高喊着:时间是不断变的,而精湛的技艺一直没变。古代的云纹铜禁与现代的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一脉相承,他们是国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见证者,更为制造强国梦打下了基础。《国家宝藏》通过国宝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讲述着属于中国人的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三、凝聚情感共识,促进认同建构 “人类的独特特征之一就是在形成社会纽带和建构复杂社会时对情感的依赖。”[9]《国家宝藏》通过对作为文化符号的文物和文物故事的操演,凝聚了人们共同的情感,引发了观众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 (一)以情感为律动,凝聚共识 第一,国宝之美拨动情感之弦。《国家宝藏》通过高科技舞台多维度展现国宝,让观众全方位欣赏国宝的形与色之美。首先是精美的舞台设计,节目组采用高精准度的LED开合车台、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统,将三维画面悬浮在半空中成像,让观众可以用3D幻影立体特效观看文物,更可以近距离地欣赏他们的美。同时运用天轨调装移动设备,将中国风的韵味和现代舞美技术进行了完美融合,多维度、全方位展现了国宝之美。比如,在节目中向观众展现的《千里江山图》、悬空的越王勾践剑、各种釉彩大瓶、靖康之耻燃烧的战火以及活灵活现的火凤凰等,观众可细致入微地审视国宝的每一寸花纹,亦可观看国宝的全貌风采,在微观与宏观之间多维度欣赏国宝之美,时时拨动着观众的情感之弦。 第二,剧场表演激发情感共鸣。文物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充溢着中华民族的美、感动和信仰,其中的美、感动和信仰便是我们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比如在《国家宝藏》第一期就引爆话题的乾隆皇帝,在王凯的演绎下,将众人嘲之贬之的“农家乐审美”诠释出了“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的崭新意义;秦海璐化身金陵绣娘,始终守护着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一句“你一天不回来,我等你一天,你一年不回来,我等你一年”,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何炅则幽默生动地表现出了千年前长沙窑厂小老板所具有的先进的营销思维与民族自豪感,并用方言骄傲地喊出“长沙窑,大唐造”的口号……这些国宝的传奇故事,在舞台上鲜活了起来,观众或是感动流泪,或是激昂亢奋,或是会心一笑。每一次国宝守护人对于国宝背后故事的探寻,都实现了观众与文物的一次情感互动,激发起观众内心的情感,进而产生共鸣。 第三,互动参与凝聚情感共识。对许多人来说,文物是陌生的,而《国家宝藏》让观众熟悉的影视明星担当国宝守护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他们观看节目的兴趣。如云梦睡虎地秦简的明星守护者撒贝宁,这件文物出土在湖北,而撒贝宁恰好是湖北人,共同的“法律初心”,共同的荆楚文脉,将国宝守护人与观众的情感紧紧连接到了一起。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也不断增强。这是因为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都为观众提供了话语表达的平台,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能够实现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国家宝藏》作为一档年轻的节目,立足于央视官方媒体的优势,将电视与新媒体充分融合,使得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为自己喜爱的国宝投票,通过弹幕实时发表自己的感想与意见,这种双向联动式的传播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对节目的黏合度,在和国宝的相见、相识、相知中形成情感共识。 (二)仪式传播,增进认同建构 “认同”是指确认归属,指个体或群体辨识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属的活动,表达个体或群体的归属性,是一种文化——心理归属。[10] 第一,树立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 “以宝示国,以藏泯怀;以文鉴国,以物衍家;以史为鉴,以心爱国”是拍摄《国家宝藏》的初心,其中所展现的文化自信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这档节目的开场白就是“我们是一档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一句话充分展现了国人对于文化的自信。再比如对于九大博物院(馆)的介绍也洋溢着满满的自信:“即将迎接紫禁城第六百个春秋的故宫博物院;包罗中国古代艺术万象的上海博物馆;见证华夏以周秦汉唐四朝文明定鼎天下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集荆楚文化大成的湖北省博物馆……”这是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与守护,传递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记忆,通过文物唤起大家对于国家的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第二,通过仪式操演,建构“认同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