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社会 >

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传播与文化认同建构(2)

费孝通曾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国家宝藏》中最能体现费孝通这种美的非《千里江山图》莫属了,它集中体现了这种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追求。《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蒙创作的绢本设色画,这幅画立足于传统,展现的是一幅美妙的千里江南山水图。无论你是全面观赏还是局部打量都会觉得美不胜收。比如当你纵观全卷时,辽阔的国土,蔚蓝的天空,山峦高低起伏,有一种静、动、平、近交相呼应,让所有美景一览无余之感。再者当你一帧帧地仔细打量,有亭台楼榭、屋宇庭院,也有桥梁舟车、人物牲畜;再移动你的视线,有园林、书院、寺观,还有渔船、货船、游船映入眼帘……一步一景,咫尺有千里之趣。描绘了陶渊明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世外桃源般的大同盛世。

二、讲述中国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历史作为一种记忆,历史使先民的经验、事迹与思想存活于今,它充当着不同时代的纽带”[4]。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历史记忆作为一种“凝聚性结构”,对于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归属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5]毫无疑问,《国家宝藏》是以博物馆的文化底蕴为依托,用文物衔接历史与当下,采用舞台剧与小话剧的展演方式,用纪实的讲述方式,集中展现文明古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故事讲述、舞台演绎与观众互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激活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一)前世传奇——讲述“中国记忆”

不同的个人和文化通过语言、图像和重复的仪式等方式进行交际,从而互动地建立起他们的记忆。[6]个人和文化两者都需要借助外部的存储媒介和文化实践来组织他们的记忆。用舞台剧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营造出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是《国家宝藏》的节目特色之一。

如在第五期对国宝《辛追T形帛画》的前世传奇的演绎中,雷佳所扮演的辛追一开嗓,将辛追夫人所思之人、所念之世深情道来,不仅是辛追,听者皆入其境。一首《帛画魂》是根据T形帛画的内容作的曲,大致分为:天国之美、人世之欢、炼狱之苦。通过这三部分的演绎,将辛追经历生离死别,对命与缘仍留恋与热爱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舞台演绎,借助音乐剧极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感,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久远的中国记忆。

每种媒介都会打开一个通往文化记忆的特有的通道。文物作为一种媒介,将中华民族的记忆保存了下来,其中文物中的文字便是记忆存储的最佳方式之一。“石鼓之文,文字之鼻祖也”,汉字作为我们华夏文明的根,不仅能记录历史,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魂魄,一笔一画将我们民族的心与心凝聚在一起。就如同一位智者所言:“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毁其文化。”石鼓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保存下来的石鼓文更是我们民族信仰的象征。[7]正如梁家辉在扮演司马池时所言:“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如果我们连这点信仰都糊涂,我们何以为人呢?”[8]通过演员对于国宝前世故事的演绎,文物的内涵得以丰富,同时使得记忆得以再生、更新和建构。

(二)今生故事——传承“历史文脉”

从节目的内容看,今生故事的讲述者职业多种多样,但有着同样的守护之心。他们当中有为了赎回皿天全方罍而不遗余力的文物爱好者;有历时四年潜心研究《千里江山图》的“好色之徒”冯海涛;有一家五代都在故宫供职的“故宫世家”……他们用自己的坚守讲述着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用一份守护诠释着每个中华儿女传承历史文脉的责任与担当。其中最令我们感动的是河南博物院推荐的云纹铜禁中“失腊法”的传承创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