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资讯网移动版

主页 > 社会 >

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传播与文化认同建构(4)

一般来说,仪式都具备两个特征:形式主义和操演作用。每一个文物的前世传奇都有该国宝守护人进行现场操演,这表现出了强烈的“形式主义”特征,主要凸显文物这个媒介符号。例如演员刘涛化身“妇好”,在祭祀台祭祀时的庄严大气,在古战场杀敌时的英勇善战,这些都通过小小的话剧舞台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在演员的仪式操演中凸显了“妇好鸮尊”这个文物符号,也让妇好这个女英雄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起来。仪式“不但彰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为群体提供了一个认同的空间,同时也成为动员一切社会力量,用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资源和文化资源”[11]。《国家宝藏》每期都会以“前世今生”的叙事和操演设置的固定形式,在一次次操演中强化文物承载的历史记忆,为观众营造出庄重的仪式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观众的情感得到激发,认同得以建构。

第三,宣读铿锵誓言,守护历史价值。

“仪式传播并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为了传递一种特定的情感”[12]。守护国宝,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民族希望的守护;守护历史,是一代人的担当,更是对世代子孙信仰的守护。在这档节目的程序设置中,先是守护人与国宝初次相遇的VCR的播放,然后是国宝守护人拿着印信,来到舞台中央,郑重地将国宝守护人印信放入环形高台,这一环节给人一种庄严的仪式感。宣读誓词的环节设置无疑将节目的仪式感推向了高潮,其中充满使命感的守护誓词——贾湖骨笛:守护历史,守护华夏初音;曾侯乙编钟:守护历史,守护华夏正音;大克鼎:守护历史,守护华夏正礼……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守护国宝,守护历史价值。

四、结语

《国家宝藏》不仅是对文物的展览、文化的展现、中国记忆的建构,更唤起了大众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节目在展示和传承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坚定了我们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信念。作为文化自信之源,腾飞的中国急需建构“中国记忆”,强化民族认同,进而促进文化认同建构。形塑历史远方的“中国记忆”,传承文化血脉,我们身为中华儿女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本文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礼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6BXW04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夏语檬.历史、记忆与认同[J].新闻爱好者,2018(4).

[2]皮埃尔·诺拉.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黄艳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0.

[3]简·奥斯曼.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M].陶东风,周宪,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

[4]张兵娟.记忆的仪式: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所谓传播意义与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

[5]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

[6]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2.

[7]陈琳.《国家宝藏》:凝望一眼 传承千年[J].广电时评,2018(1).

[8]周丽川.《国家宝藏》传播特色分析[J].饮食科学,2017(10).

[9]乔纳森·特纳,简·丝戴兹.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

[10]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2010(1).

[11]李芬芬.创新传播下的文化密码:以《国家宝藏》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1).

[12]张兵娟.全球化时代:传播、现代性与认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75.

(张兵娟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停停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