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难写是精神——行业典型人物写作刍议(2)
时间:2019-02-28 14:5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神仙道不醉石 点击:次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个人的历史,个人是历史的个人。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是因为身上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记,没有时代的天时地利,再有雄心壮志的个人也无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相应的,如果个人不够努力和拼搏,自然也无法统御时代大势传递出的磅礴之力。因此,在写典型人物时,一定要处理好时代大势和个人努力的关系,让两者统一到对典型人物“精气神”的刻画中来。 唯物辩证法指出,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先进典型人物身上一般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是:工作认真负责、勇于创新、敢于担重任、待人热情真诚、带头遵纪守法等。多数人物通讯的架构是围绕这些共性展开,这样的稿子看多了,未免有千篇一律之感,读者会有审美疲劳。要想让人物的精神“闪耀”,就必须围绕共性将主人公的个性化的东西展现给读者,否则,只有共性而无个性的文章只能归于平庸,平淡乏味,受众自然就意兴阑珊,无心阅读。 此外,人物通讯还忌讳一味的高大全的形式感,如果行文将主人公写成完人,无任何缺点,会让受众觉得有点“假”,反而可能产生距离感。人是社会人,少不了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先进典型人物也概莫能外,只有温情接地气,围绕主题展现人物最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才能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接地气、有“精气神”。要做到这一点,不妨从提问环节就开始设计,可以这样问:“你面临过或正在面临什么困难?你是怎么样解决的?”这样得到的具体实例对写出接地气的稿件会有裨益。 将矛盾冲突写深写透 时时、事事皆有矛盾,新闻就是展示矛盾冲突的荧幕。典型人物写作少不了涉及个人与时代的矛盾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个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报道中的矛盾冲突越是激烈、深刻,故事才会越好看,越能吸引读者关注。因此,围绕报道主题将主人公在关键时刻、重大转折点上的矛盾冲突写深、写透,通过矛盾冲突的化解过程来展示人物的“精气神”,是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各主流媒体都在用较大篇幅报道三大攻坚战之一的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人社部机关报的《中国劳动保障报》也不例外,除了报道人社领域的扶贫工作外,报社集团还将视角投向了人社系统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等人物报道。报社下属的《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就在2019年第2期的《扶贫人物志》栏目中刊登了文章《五年扶贫路 使命扛在肩——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牌坊村驻村扶贫副队长孔祥智》。一般工作人员驻村扶贫多为2—3年,报道的主人公却在贫困村一待就是5年。 记者在写这个扶贫人物典型时就较好地将各种矛盾冲突写深、写透了。如文中有个人与时代的矛盾冲突:孔祥智接到了驻村扶贫这个光荣任务,可当时的家庭状况是“母亲病重,父亲脑梗,妻子怀孕”,接到命令后,“孔祥智用最短的时间退租了六安市区的房子,将父母妻子安置在了离市区一个半小时车程的老宅”,“两周后,母亲突然病情恶化,等不及转院便撒手人寰”,“哀痛中他下了决心,不能白白驻村帮扶,一定要把工作干好”。 文中关于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例子也很生动:一个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农妇为了继续享受各种补助不愿意脱贫,还在上级部门的脱贫督查中告状并骂主人公“孔书记你变了……你们都不是好人”。这是巨大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抓住这个“炸点”,文章就有看头。在多次上门做工作无效后,主人公想了一招,将这户人家的结对帮扶干部换成了当地小学的校长,这家有两个孩子在这所小学念书,“家长总不能和学校校长继续胡搅蛮缠吧。果然,2017年该户满意脱贫。孔祥智因势利导的工作思路奏效。”这个矛盾冲突以戏剧性转折的方式得到解决,读者阅罢自然会心一笑。此外,个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在文中也多有呈现。 让背景资料与人物精神浑然一体 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写好典型人物少不了交代相关背景资料,要想真实、全面、客观、深刻地揭示人物报道的主题,就必须收集、整理、分析与人物有关的一般背景和特殊背景因素,这是写好典型人物报道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