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兵张光付:看不得别人有难处(2)
时间:2019-07-04 02:0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多年的资助经历让张光付养成一个习惯,每个月发工资时,他会第一时间盘算钱该怎么用在受助对象身上。他自嘲是个“月光族”,平时只用香皂和大宝,牙膏挤了又挤,3公里内从不坐车。直到最近几年部队几次调整工资,他才摘掉“月光”的帽子,把余钱寄回家。 ????平时走访困难户,张光付喜欢坐退休工人杨俊清的“小凉快儿”(三轮摩托车),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好朋友。“每次都带着米、面、油、水果、牛奶、饮料、药品,一次10户左右,一年走访七八次。”杨俊清给他算了一笔账,一次走访需要将近2000元,逢年过节还要额外给特别困难的老人500元,单走访慰问这一项,他一年的花费就在1.5万元以上。 ????“光付一个月开这么点钱,都给特困户了。”杨俊清曾问过他为什么,得到的回答是“这是我应该做的”。 ????“从知道他做这些事就替他担心,后来我也理解了。”64岁的杨俊清说,“他的思想是崇高的,是雷锋精神,得发扬下去,落到行动上。”从2011年起,杨俊清不再收张光付的车费,“为他学雷锋贡献点力量。”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张光付的行为,有人觉得他“傻”。面对那些质疑的声音,他也只是微笑走过。“对钱我看得不重,认准的路我会坚持走下去。”再三追问下,他腼腆地说,帮助别人能让自己感到安心、快乐。 ????“他的傻是带引号的,傻得可爱、真诚、发自内心。”张光付的妻子、当警察的牛继蓉说。两人没见面前,她就听人讲过张光付的故事,母亲对她说:“这么有爱心的人,以后对媳妇儿肯定差不到哪儿去。” ????事实上,张光付做的“傻事”并不只有这些。新兵下连后,他被分到机动中队,两年后当选特勤排副班长,军事素质十分突出,武装5公里越野即使帮战友背着枪仍然能在18分钟内跑完全程。比武、立功、提干,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摆在他的眼前。 ????然而,2008年4月,为了改变生产基地的落后面貌,上级决定从机动中队挑选骨干到生产基地任职,踏实肯干的张光付被选中。面对组织的决定,他虽然有担心,但还是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去报到,一待就是3年。 ????面对百余亩菜地、果园、田地和猪、羊等大量家畜,他自己翻书、向老农和专家请教,很快摸清了门道,平整出的庄稼地“沟是沟、垄是垄”,饲养的家畜膘肥体壮,成了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 ????在拿锄头多过拿枪的3年多时间里,他从没有放松军事训练。当时生产基地没有训练器材,他就自己设置了单双杠,自制拳击手套、沙袋和简易训练器材,带着战友一起练。 ????2010年年底,支队选拔新训骨干,张光付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丰富的带兵经验脱颖而出,在全支队考核比武各个课目中都闯进前五名。在第二年的总队搏击集训中,他和战友经过刻苦训练获得团体第三名,成了支队上下公认的许三多式的人物。 ????随后,他因为表现突出被调回原中队,并于2012年提干,进入武警警官学院学习。战友们说,因为身上那股“傻”劲儿、韧劲儿,他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读军校期间,张光付最放不下的还是自己帮助的那些困难老人。他把自己的工资汇给杨俊清,请他代为看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幸福养老院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对此感动不已。 ????张光付说,自己是一个特别能坚持的人。几年前,他自费购买了修鞋机,义务为战友修鞋。去成都上军校时,他把修鞋机也打包托运了过去,“要为大家做更多的事。” ????他献爱心的活动也没有因为地域变化而停止。2013年,在武警警官学院与云南卫视合作拍摄励志纪录片《士兵突击》时,他在拍摄间隙去片场附近的云旅希望小学慰问,并资助了14名贫困学生。 ????随着资助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张光付的日常生活变得捉襟见肘,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如何号召更多人参与到爱心活动中来。2013年3月5日,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向同一个学员队的战友提出想成立一个爱心团队,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战友们为这个爱心团队起名为“光付之光”。 ????6年里,“光付之光”团队从7人一步步发展到1000多人,累计帮扶困难群众3000余人,捐款20余万元。杨俊清、申洋和他身边的战友也不断被“圈粉”,先后加入了爱心团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火龙出击!喷火兵的训练有点儿燃
- 下一篇:英雄烈士谱|抗日名将彭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