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脱贫2013315晚会攻坚,江苏淮安真抓实干靶心不散(2)
时间:2019-07-18 16: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宿迁资讯网 点击:次
作为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淮安本土食品企业,江苏百斯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全自动化国际生产线,构建“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以及“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的产销模式,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市场服务深度融合,把更多淮安优质的农副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更好地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业成为美丽产业、致富产业、有奔头的产业,助力淮安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为了把好菜品源头关,有足够的优质原材料供应,百斯特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打造一千亩的生态种植基地,实施订单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除此之外,百斯特还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将种苗免费提供给周边的种植户,并传授种植技术,建立起以共享经济为主的农业新联合体模式,中央厨房一期工程就可带动1000户农民进行增收。 位于盱眙县黄花塘镇的芦沟村以前底子薄、基础弱,一稻一麦是全村人唯一的收入来源。近年来,芦沟村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流转出大规模土地,村集体通过招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落户,农民再以承包、合作、入股等形式回归土地,让土地实实在在的成为村集体和村民的聚宝盆,带动村集体、村民双丰收齐致富。 “以前都是靠天吃饭,靠地种粮,一亩地一年大概能挣到千把块钱,如今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了,每年有800元一亩的收入,自己也在大棚里打零工学技术,每个月能赚个3000多元,不光成为了种植鸡枞菌的一把好手,在家门口就业还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实在太满意了。”村民老马说。 黑皮鸡枞菌,与羊肚菌、竹荪、松茸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芦沟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头号种子,每6小时就可收获一次,每年亩产可达十万斤,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百万元。目前,芦沟村已经初步实现全村6400亩土地全部流转,引入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致富,村集体从一穷二白到年收入108万元。 2018年,淮安市围绕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升级发展,组织实施114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带动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增收脱贫。推进实施“3+2”产业扶贫行动,编制古淮河沿线和淮涟接合部两个特色产业带总体规划,整体推进涟水、淮安、淮阴三个重点扶贫县区精准脱贫。突出项目扶贫,全面建设2018-2020年扶贫项目库,建立公告公示制度,共计183个项目、总投资额达6.4亿元,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同时,开展加快扶贫资金规范使用专项行动,按周通报资金使用情况,2018年当年下达的扶贫资金已使用2.2亿元、使用率为97.34%。 图为群众在涟水县阳光扶贫超市咨询项目。 聚焦民生福祉,为脱贫攻坚织密保障网 淮安市坚持“低保跟着民生走、低保围着脱贫做”,推进低保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有效发挥。按照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淮安市围绕到2020年完成扶贫线、低保线“两线合一”的要求,加大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力度。2018年7月1日起,农村年低保标准达到6240元,超过年人均6000元的省定扶贫线。淮安市通过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纳入低保,提前两年完成政策性兜底脱贫。 2019年7月1日起,淮安市统一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由每月每人580、520元全部提高到每月每人610元,提前一年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更好地巩固农村低保政策性兜底脱贫成果,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同时,增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对全市年满60周岁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享受基础养老金的老年居民,由原来的每月每人135元提高到148元。 2017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委先后多次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县级行政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改革。2017年8月,淮安市卫计委等10部门印发了《淮安市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全面实行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