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张玫:从云南到哈佛,从麦肯锡到旅行家,这是

时间:2021-03-31 14:35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周五好,我是LEO。今天的推文其实很久以前就想写了。最近终于在一通近三小时的愉快越洋电话后写好、分享给各位。这篇人物深度故事写的是张玫。读过


张玫:从云南到哈佛,从麦肯锡到旅行家,这是我的故事

周五好,我是LEO。

今天的推文其实很久以前就想写了。最近终于在一通近三小时的愉快越洋电话后写好、分享给各位。

这篇人物深度故事写的是张玫。读过我第一本书的朋友们对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她是数年前我人生首次探索创业时的“大Boss”、战友。

她是云南大理人,是哈佛商学院校友(现在也是校董会成员),是曾经的麦肯锡咨询师,是笃定的马拉松跑步者,是背包看遍世界的旅行家,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但在这些醒目的标签之外,我更想把Mei描述为“此生不可多得的挚友、导师”。Elegant(优雅),wise(智慧),down-to-earth(接地气),tenacious(有韧性),calm(平和)——这些形容词都能在张玫身上找到近乎完美的注解。

现在,请和我们一起走进Mei的故事。

张玫:从云南到哈佛,从麦肯锡到旅行家,这是我的故事


01

哈佛:“给了我一双不同的眼睛”


张玫觉得迄今为止,自己的人生中有两件事最幸运:一是降生到自己的家庭,二是有机会去哈佛读书。

当我们请她讲述自己读哈佛的经历时,她笑了起来:“那都是老黄历了!”

但这段经历无论听几次,都让人觉得很奇妙,用她自己的话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那是九十年代初,不像现在的孩子对国外名校都非常熟悉了,当时才二十岁的张玫,对哈佛了解得不多,对商学院更是一点概念也没有。

说起进入哈佛的契机,她笑称更像是“天上掉馅饼”。

张玫是云南人,在云南长大、读书、生活。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泰国一个很有名的银行在当地开业,她就兼职去做了两天的翻译。

没想到正是这次经历,改变了后来的一切

当时有一个400人的宴请活动,银行行长临时决定要上台讲几句话。由于事先没有准备演讲稿,在场的翻译们都不愿意接这个工作。

于是大家都说让当时兼职的张玫去。

也是年轻,又是兼职工作,也没什么思想包袱,张玫就这么上去了。期间不管行长说什么,她都一一翻译出来,一些笑话引得台下人大笑,气氛很好。

一场即兴翻译,她给行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讲过后,行长让张玫坐在他们那一桌,询问她的工作情况,还问她想不想去银行工作之类的。

那时的张玫刚刚大学毕业,心里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就是要继续读书。

在了解她的想法之后,行长一行人随即决定在饭店的咖啡厅开一个小会。会议结束后,他说:

“我决定要送给云南人民一个礼物,我要把这个小姑娘送到哈佛去。”

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真的吗?”

接着行长又更正:“不对,不应该这么说,应该说我要把你送到学校去深造,你想去哪,学什么都行。”

张玫觉得,好像一个天降的馅饼砸到自己头上。

“可以学人类学吗?”她脱口而出,因为学习人类学一直是她的梦想。

“人类学就算了吧,你要不要去商学院?”

商学院是学什么的?她当时并不清楚。

但她清楚记得的是:从咖啡厅走出来之后,她用力掐了掐自己的手,确定这不是在做梦。

因为她害怕自己会像辛德瑞拉一样,一觉醒来之后,马车就变回南瓜了。

第二天,银行那边打来电话,说留学的事情需要落实在纸上。

她才知道一切不是做梦,而是寻梦的起点。于是她开始一点点准备、申请……前前后后花了一年的时间,最终成功申请到哈佛商学院。

那时的张玫23岁,几乎可以说是哈佛商学院最年轻的学生。

(因为现在哈佛商学院招生,被录取者在入学前有平均五年的工作经验,所以像张玫这样23岁就读MBA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在哈佛的经历,对张玫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她感觉自己仿佛坐上火箭去了火星一般。

那里的学习生活忙碌又充实,周围的同学都勤奋到超出自己的想象。这一切和她之前在云南的闲适安逸对比非常明显。

另外在哈佛,每天都要接受自己的想法被教授、同学等身边各种不同的人挑战。

在接收了很多信息之后,她明白了自己以前的视角是有限制的。

对于教育,张玫一直特别认同爱因斯坦的那句话:

“教育真正给你的,是忘掉学校教你的东西之后,沉淀下来的。”

直到现在,她还是会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批判性的思维,以及经常地思考为什么事情要这样做……

“哈佛给了我一双不同的眼睛。”

她这样说。


02

创业:“你可以把世界带回家”


好多人都觉得,从哈佛出来,路就顺了。

张玫离开哈佛后,进了著名的麦肯锡。但很快,她就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似乎一眼能望得到头的生活,带给自己的不是安全感,而是迷茫。

终于有一次,在还完了学校所有贷款后,她决定去世界各处随心所欲地旅行:那是她一辈子最想做的事情。

从敦煌、喀什,到新藏线,再到尼泊尔、印度、南非……这一走就走了半年。

张玫:从云南到哈佛,从麦肯锡到旅行家,这是我的故事

(离开麦肯锡去旅行)

可越走,她也就越疑惑:

“为什么自己的旅行,跟以往抱团旅游的感觉完全不同呢?”

一直热爱旅行的张玫,大学时曾兼职做过导游,因此熟悉带团的一切套路,导致她对著名景点石林都痛恨了起来。

“为什么每次都要去同一个景区?”

“为什么导游说话永远是一个样子?”

这些不解,在她大半年的出行中,渐渐消融了。

她明白了:原来传统的旅游和自己喜欢的旅行完全是两码事。

从此,创业的想法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

“中国太美了!”张玫感叹,同时非常遗憾游客和自己眼里看到的东西,差得不止一星半点。

“我希望能够在中间加一座桥,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看到的中国。”

2000年,张玫创立了碧山旅行(WildChina),做的是可持续的深度定制旅游。

这一开始并不容易。

因为定制旅游,跟传统旅游业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甚至包括很多游客的观念,也亟需改变。

而让这一切更难的,还有那些不可预料的变故。

回顾创业的过程,张玫的公司有过好几次大的危机。

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SARS,还有现在的新冠……每一个对旅游业来说,打击几乎都是致命的。

每一次,她也都问自己:这次还能挺过去吗?

所幸的是,最终她都挺过来了。并且因为这几次危机,她积累了很多处理类似事情的经验。

如今,她和她的公司正在积极地为后面的发展铺路,同时也将经验记录下来。这样,如果再次遇到类似的困难,就能够马上知道该怎么样、从哪些方面去做准备。

张玫:从云南到哈佛,从麦肯锡到旅行家,这是我的故事

(摄影来源:Michael Mudd)

说到应对这些难题,张玫把这个过程比喻成“骑自行车”。

“最难的时候,你需要双手扶车把,这时就没有余力去做别的事情了;而等到事情有所好转,可以单手扶车把时,自然就有精力去安排一些其他事。”

过去的一整年里,她就安排了很多额外的事情,比如举办了51场碧山讲堂讲座,请了多个领域的专家来分享,包括虎妈蔡美儿,美食作家扶霞等,都曾亲临讲堂,旨在和大家一起,在各方面探索,做个更有趣的人。

她还开始做起旅游经验的分享,和旅游讲解员的培训。

下周张玫就要主持开课:如何创造精彩的旅行体验。

虽然这些活动都不是盈利性质的,却是她觉得必须要去做的。

这是一种回馈,如果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去影响一些人、一些事,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做这些东西还很有乐趣。

甚至有时,她突然发现一些名人大咖,也会来听她们的讲堂,觉得吃惊又欣喜。

“既然不能出去,就把世界带回家。”这是她最近的一个感受,也是做事的方向。

她希望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可以形成杠杆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


03

标签:“我是妈妈,也是繁忙的创业者”


在看张玫过往的经历时,很容易被她身上丰富的标签吸引。

云南人、哈佛学生、前麦肯锡咨询专家、繁忙的创业者,哈佛商学院校董会成员……同时她还是三个孩子的妈妈。

但当问到她平时如何转换这些身份时,她的回答是:不用转换。

“这就好像吃中餐和吃西餐的区别。西餐一道一道上,你不能先吃甜点,再吃主菜;但中餐你可以放一大桌子,一起吃。”

“我是妈妈,也是繁忙的创业者,这些都是我。”

张玫:从云南到哈佛,从麦肯锡到旅行家,这是我的故事

(小女儿Sophie在自己的电脑前捣乱)

当然,能在这些身份中游刃有余,她觉得身边的人也帮了自己很多。

老公是写书的,不用出去朝九晚五,因此能承担很多家庭的工作;现在她也大部分时间在家里,他们俩比一些其他人能更自由地把握时间。

同时,她觉得这跟自己做的工作性质也有关系。比如为了工作,她可以带着孩子去考察酒店,这完全没有问题,但其他职业就不一定了,比如律师是没办法带孩子去开庭的。

自己选择的工作允许自己这样做,并且乐在其中,这也是一种幸运。

不过说到带孩子,她也曾有过和其他父母一样焦虑的时候,自己的教育理念其实也是在变化的。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张玫觉得就应该带他们去看世界。

那时,她基本每年会拿出两周的时间,带上一个孩子,去个比较远的地方待上一段时间。

张玫:从云南到哈佛,从麦肯锡到旅行家,这是我的故事

(张玫带儿子去智利和阿根廷)

但当孩子上了初中之后,慢慢就开始有压力了,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更严格一点。

那个时候,如果孩子花上三个小时去玩手机或是玩别的什么东西,她就会很急。

在这一点上,是丈夫的话给了她启迪:孩子用三个小时去打网球,其实是很好的事情啊,因为这样,他们就不会用这个时间去做不好的事情了。

曾经,张玫也想过,是不是逼一逼孩子,他们也许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但是这样,就违背了自己一直以来信奉的教育原则,就是前面说到的那句话:“教育真正给你的是忘掉学校教你的东西之后,沉淀下来的。”

如何教育孩子,是她思考的最多的一个问题。

最终,她也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我要他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人;做一个自己能够勤奋、有上进心、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我希望他达到的更多的是品质,而不是考试的成绩。

张玫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儿名叫张波雅(Sophie),今年12岁了。

Sophie最近有一个特别可爱的小事业:开了一家手工小被子的小店。

店里的被子,全部由她自己动手,爱心缝制。

张玫:从云南到哈佛,从麦肯锡到旅行家,这是我的故事

(Sophie缝小被子)

提起女儿的“小事业”,张玫觉得特别好玩。

一开始,原本是她请女儿帮忙缝制小被子、小毯子,送给朋友的小孩。

结果朋友收到礼物后非常开心,这也让Sophie觉得很吃惊:自己做的东西原来这么受欢迎。

之后一个朋友建议Sophie经营自己的网店来售卖小被子,这件事就在她的小脑袋里种了草。

没事的时候,她就拉着张玫问:“妈妈,我的网站怎么办?”

在女儿的坚持下,张玫同意了帮她租一年的网站域名,但前提是她要承诺做到一年,不能半途而废。

Sophie的网站上线的第五天,她就卖掉了3个小被子,高兴极了。

为了“进货”,购买布料,她定闹钟,在星期六早上8点起床,就为了9点能够准时进到商店“采购”。

张玫:从云南到哈佛,从麦肯锡到旅行家,这是我的故事

(Sophie去采购)

在做“被子生意”的过程中,母女俩的对话也非常有意思,小Sophie常常能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比如第一天被子都卖光了,她就要去“进货”;

第二天被子没卖出去,就成了“库存”;

为了将“库存”卖出去,她就要去扫楼,做“市场营销”……

她甚至还通过这个小事业,弄懂了什么是“营业额”、“利润”和“成本”,包括被子的定价、邮费是否合理等等……依托一个小小的兴趣,里面蕴含的很多知识就这样寓教于乐了。

张玫:从云南到哈佛,从麦肯锡到旅行家,这是我的故事

张玫很享受这样的过程,女儿做的事情在她看来非常可爱。

她不会去规定一定要做到什么样子,只要孩子做得开心,能学到东西就好。

这样子,父母也会做得更从容一些。


04

“把生命写成目前的样子,我很满意”


从上学的经历到创业的契机;从身上的不同标签,到女儿经营的小店……整个过程聊下来,张玫给人的感觉是温和且坚定的。

当被问到觉得自己的人生多是自主选择,还是水到渠成时,她的回答是:都有。

她一直说自己很幸运。

去哈佛仿佛是天方夜谭、坐上火箭;

但她没说的是,在遇到那场改变命运的翻译之前,她是如何啃书到天亮,考了云南当年的托福状元。因为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未来需要的时候大放异彩,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

毕业之后,进入世界顶尖的公司工作,看似水到渠成;

但她没说的是,在人才济济的哈佛,自己每天是如何奋战到凌晨,从入学时落后别人很远,到毕业时与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

勤奋,从来都是机遇最好的温床。

而乐观不抱怨,感激自己获得的一切,积极向上,有巨大的感染力……都是能从她身上感觉到的最直观的特质。

张玫:从云南到哈佛,从麦肯锡到旅行家,这是我的故事

从她的轻描淡写中,你会觉得每件事似乎都很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但实际上她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具有非常大的勇气和魄力。

当问到她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她的回答很简单,充满了普世的智慧:

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很简单,你站在10年后的角度回头看,现在最痛苦的决定,以后会不会为此自豪?”

“自己有没有坚守原则?出发点是不是正确的?不这样做会不会后悔?”

当这些答案都有的时候,你的选择也自然就出来了。

“生命是很短暂的,有些事情不做是会后悔的。如果觉得那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的话,那现在就行动。”

现在的张玫,有空的时候经常会去跑马拉松,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她觉得自己能做这些选择,真的是非常非常幸福的事情。

“迄今为止,把生命写成现在的样子,我是很满意的。

“下一步,打算写本书吧。

如果有精力的话,还是考虑要不要去读一个人类学的学位。”


-THE END-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