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我的国债之缘/杨荣标

时间:2021-02-23 17:38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国债,顾名思义是由中央政府按法定程序,并在规定时间内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债券,是中央政府以国家信用的形式有偿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债具

国债,顾名思义是由中央政府按法定程序,并在规定时间内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债券,是中央政府以国家信用的形式有偿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债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整宏观经济运行等多种功能。我国发行的国库券,由于票面收益率高,又是实物型,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兑付及时性和资产保值增值性等优点,因而具有“金边债券”之美誉。

我与国债结缘,源于一次工作调动。1987年底,我从十二军三十四师转业后,安排到金华市婺城区财税分局担任副局长。1994年4月,金华市政府鉴于金华“一街三府”(一条街上有金华市政府、婺城区政府和金华县政府)的不合理状况,决定撤并婺城区,原区政府机关人员和市政府各相应科室合署办公,于是我被调整到市财税局综合计划科担任副科长。

综合计划科是一个大科室,全科共有十多名工作人员,主要业务是管理市本级的预算外资金,其中一项工作就包括了国债工作。综合科还设有一个国债服务部,配有主任、副主任和四名工作人员,具体承担每年的国债任务推销、到期国债的兑付和已兑现国库券的销毁三大任务,而这块工作则分工由我负责。由此,我开始与国债结下了半生的情缘。

国债的种类繁多,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公债,二是国库券。公债可分为折实公债、建设公债、保值公债等,而国库券又可分为无记名式的实物券国债,采用填制国债收款凭证的凭证式国债和采用证券交易所电脑清算系统以记账方式发行的电子记账式国债。国债的发行对象,主要是国内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公众个人。国债的发行方式,包括分配摊销、自愿认购和金融部门承购包销。国债的兑付期限,短的半年,长的十年,一般为三至五年。

(一)

我国公债的发行,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甲午战争。

1894年,清政府为应付甲午战争军需,举办了“息借商款”,印发面额为100两银子的债券,共募集了银子1102万两。1898年,清政府为偿付第四期对日赔款,发行“昭信股票”,实募资金约2000万两。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北洋政府一开始就靠举债维持政府运转,1914年特设了国内公债局。从1912年至1926年,共发行国内公债27种,还有部分国库券,共募集资金6亿余元。

国民政府时期,从1927年一成立,便以更大规模发行公债,当年就由财政部发行了国库券。1927年至1936年10年间,共发行公债,和国库券26亿余元。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9月发行了抗日救国公债。迁都重庆后,发行国币公债外,还发行了美金公债、英金公债、法金公债,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使战后100万元币值还抵不上抗战前的1元,百姓叫苦连天、民不聊生。

我的国债之缘/杨荣标

我的国债之缘/杨荣标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债发行前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1950年发行的折实公债。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加速统一全国的进程,以利安定民生,走上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轨道,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3日发布公告,决定于1950年发行“中国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它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其单位定为“分”,每“分”公债折合大米6斤、面粉1斤半、白细布4尺和煤炭16斤的加权平均批发价,年息5厘,分5年偿还。第一期共发行1亿分。第二期因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即停止了发行,到1956年11月,本息全部偿清。

二是1954年至1958年的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目的是为了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推进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4年开始发行了第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一直到1958年发行了五期,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1958年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分为1元、2元、5元、10元四种。1958年后,由于左倾思想指导,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应发行国债,因而国债发行终止。

我的国债之缘/杨荣标

三是1981年至1996年的无记名实物型国库券。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了加快国家经济建设的步伐,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开始恢复发行国债,当年发行总额为40亿元。当时国家财政资金紧缺,百姓生活贫困,因此当年的发行对象只是企事业单位,面额分为10元、100元、1000元和10000元四种。

我的国债之缘/杨荣标

从1982年开始,国库券发行对象从企事业单位扩大到公众个人,当年的国库券面额为1元、5元、10元、100元四种。1983年开始,增加了50元的面额券;1990年开始又增加了20元的面额券;1993年又增加了500元的面额券;1995年又增加了1000元的面额券。

我的国债之缘/杨荣标

我的国债之缘/杨荣标

我的国债之缘/杨荣标

期间的1988年,鉴于当时物价上涨过快,国家在发行国库券的基础上,增发了“国家建设债券”,面额为100元、500元、1000元、10000元四种。1989年,国家在发行国库券的同时,又增发了“保值公债”,面额为20元、50元、100元、5000元四种。详情参见下表:

我的国债之缘/杨荣标

到1996年底,财政部发出通知,决定停止发行无记名式的实物型国库券。于是,实物型国库券从此绝版。

从1981年至1996年,我国共发行实物券国债48次,发行国债品种9个、期限8种,发行总额为6646.02亿元。

四是从1997年至今。每年发行的国库券不再以实物券的方式,而是改用记账凭证方式。也就是说,从1997年开始国债发行实施无纸化。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后来又采用了电子记帐式。

至于国库券发行量,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加,有日益加大之势。1981年刚恢复发行国债那一年,全国发行量为40亿元,1986年已突破百亿大关,1994年则突破了千亿大关。2007这一年,国家发行了15500亿特别国债,以购买部分外汇储备来抑制货币流动性。到2010年末,我国的国债余额达到6.75万亿元,占当年39.8万亿GDP的16.33%。该比例看起来挺大的,但与欧、美、日等国比较,还是属于较低的占比水平。虽然从理论上讲还有相当大的发债潜力,但从国债余额的增长速度看,近些年平均达到了30 %左右,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幅度。因此,中央应重视中长期国债政策的研究、制定,以规避国家债务风险。

自1982年国库券对公众个人发行销售开始,到1996年国库券实物券发行终止,前后共经历了整整15个年头。

所谓实物券,就是把国库券货币化,当你要购买5元的国库券,即在你付出了5元人民币的同时,立马发给你一张5元同等面值的国库券。国库券无记名,不挂失,兑现只认券不认人。假设你在1982年认购了1元、5元、10元、100元一套共116元的国库券,那你把116元人民币交给国债服务工作人员后,工作人员则会把同等币额的四种国库券交到你手中。当国库券到期时,你凭国库券到国债服务部兑换人民币,国债服务工作人员则会把本金、利息按规定一起兑付给你。

国库券采用人民币印制技术,印制精美,花式多样,是一种无记名、不挂失的有价证券。目前,我手头基本收齐有15年中1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各种券别的国库券一套。由于5000元、10000元的国库券面额太大,对于每月只有几十元的一般工薪人员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券种。但我可以自信地说,就我这一套没有完全收全的国库券,目前能收藏持有的人也为数不多。

(三)

这些年来,有些人到我处看到这些漂亮精美的各种券别的国库券后,除了肯定、赞扬之外,往往都要问我当初怎么会想到收藏国库券的呢?特别是在当时工资水平低、国债利息高的情况下,为什么能保持定力不去兑换呢?确实,当时国库券兑付的利息很高,比如1993年的一张三年期100元的国库券,到1996年到期兑付,利息高达71.99元,本息合计即可兑付171.99元人民币。这对20多年前低工资的工薪人员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何况,如果到期当年不兑换,虽然以后任何年份都可到人民银行去兑现,但过期后的时间,国家是不另计付利息的。也就是说,1993年的100元三年期国库券,1996年到期时不按时去兑换,若再过50年后到2043年去兑换,国家也只是支付给你171.99元的本金和利息。利息计算详见下表:

我的国债之缘/杨荣标

所以,若要问我当初为何会收藏国库券的问题,不得不说这与我当年所从事的国债管理工作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是近水楼台易识月吧。

从1994年4月我调入财政综合科,到1995年5月我重回税务战线,我分管过一年多的国债工作。期间我直接承担过两次国库券的销毁任务。

国库券的销毁程序十分严格。首先,国库券兑付回收时,国债服务部的工作人员须在收回的国库券上逐张盖上“已讫付”三个大字的蓝色印章,按不同面额分类捆扎、装包,标明年份、券别、总额,然后登记入库;其次,到规定的销毁时间,由我代表财政局出面联系人民银行发行科、公安局、检察院和法律公证处相关人员,确定时间、地点共同进行清点验收,并用打孔机在捆扎的国库券上一一穿孔打洞,重新封号装入麻袋,然后在验收清册上每人签字,以示验收完毕;最后,由我和人行发行科的一名干部派专车把盖章打孔后的国库券,全部运到人民银行旧币销毁的机房里,放入粉碎机里彻底粉碎销毁,最后双方在销毁清册上签字画押。国库券销毁的整个过程,要求高,组织严,手续健全,来不得半点马虎。

第一次执行销毁任务时,由于我刚介入此项工作,脑子里只有如何组织好销毁工作的念头。当1995年第二次销毁时,鉴于国库券到期一般人都会及时兑换,兑换后又一张不留地全部加以销毁的情况,我的脑际突现出一个想法:国库券一经销毁,就彻底灭失,后人再也无法见到其真面目。我们综合科作为具体经管国债发行的部门,应该从档案管理的角度出发,在盖章打洞后设法保存一套,以留作后人观看,或给他人研究时提供实物依据。何况,国库券一经盖章、打洞,就已经失去再次兑现的功能,你就是留在手中,也只能起到欣赏的作用,决不会对国家、对百姓也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主意拿定后,我就在核查人员销毁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上述建议,请大家讨论发表意见。不料,我的提议没有被大家理解、接受,纷纷表示国库券销毁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上级要求销毁工作必须完全彻底,不能留下一片一纸,一致认为留一份做实物档案的提议不可行。于是,我也只得无奈地服从了大家的意见。

但从大家的反对声中,我更加认识到保留一套国库券实物券的必要性、迫切性。当时我想,既然经管单位不能留,何不自己想法设法来保留一套呢?既然盖章、打洞后的国库券要一张不留地全部销毁,何不干脆自己出钱收购保留一套具有兑换功能的国库券呢?这岂不更加完美吗?思路既定,我就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凡自己手头认购过的历年国库券,一律不去兑换而加以保存。但自己手头毕竟只有摊派购买的少数几张,于是采取了第二条措施,委托国债服务部具体承办人小潘帮我物色、代购有关券种,我一一开列出手头没有的各年度各券别的国库券名单,交代小潘一旦有人前来兑换,只要品相较好的,就由我本人出资购买,也就是不盖章给我保留一套。兑付的钱币请小潘先行代付,待我取国库券时再把钱结清交给小潘。

经实施上述措施后,我现在基本保留了有各年度、各券别完好无损的国库券一套(但尚缺一小部分),面额最小的是1982年的1元券,最大的是1995年和1996年的1000元券,其他还有各年度的5元券、10元券、20元券、50元券、100元券和500元券等,总计仅面额就将近5000元。这5000元,现在看起来不算什么,但对二三十年前的价值和可计付的丰厚利息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压箱底数目哦!

1995年上半年,我虽然离开了综合科,但自那以后我就一直

除此,我还收集到1954年1月29日登载有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销一九五四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指示”的《江西日报》1份,还收藏到1927年6月国民政府发行的10元国库券和卢沟桥事变发生后1937年9月发行的10元抗日救国公债各1张。现在看来,这张抗日救国公债也可算得上是一份国债收藏的珍品了。

由于无记名实物型国库券已于1997年停止发行,属于绝版品种,加上国库券的较高利息,到期兑付率极高,因此存世的国库券已十分稀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库券的稀缺性特征将日益凸现,鉴于其投资和收藏的双重价值,使之无可非议地进入了收藏领域。在钱币市场上,因国库券存世量远远低于停用的人民币收藏量,国库券的供求矛盾非常突出,交易的市场价格正逐年攀高,且面额越大、时间越早的券别升值越快。比如,1981年的拾元券,市场价已达三、四百元;1982年的百元券,市场价已达六、七仟元;1983年的伍拾元券,市场价已达四、伍仟元。不难预见,国库券将是钱币收藏中一匹待骑挥鞭的黑马。

我的国债之缘/杨荣标

作者简介:杨荣标,1950年出生,1969年参军,曾任团政治处主任、师司令部直工科科长。1987年底转业至金华市财税系统,任税务稽查局局长8年,积极主动参与查处共和国第一税案(金华县虚开增值税发票案),荣立三等功。2010年在金华市国税局总会计师位上退休。现任金华市税务学会付会长兼秘书长。

推荐内容